《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论梁启超《老子哲学》的思想特色

分享到:
【内容提要】梁启超写于1920年的《老子哲学》既宣传《老子》返璞归真的人生哲学,又宣传佛家《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想;既将老子的客观的“道”解释为毕竟平等、不可破坏之真如,又将“有生于无”的客观过程解释为万物为妄见所生,因而将返璞归真视为灭除我见、我相而证到自然之道的过程。把佛、道两种旨趣完全不同的学术纠合在一起,无疑是学问家之大忌,但如果考虑到他是在执行思想家和宗教家的社会职责,那么,他这样做也就不难理解了。
【英文摘要】The Philosophy of Laozi (1920) disseminates both the life philosophy that asserts the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in Laozi and the notion of "Yi Xin Er Men(一心二门)" in Mahāyāna-sraddhotpādasāstra. It interprets Laozi's objective Dao" as bhūtatathatā and the objective process of being from not-being as that everything is from human absurd ideas. Thus,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human nature is to wipe out the satkāyadarsana so as to verify the "Dao" of nature. From the scientific vantagepoint,it is most unadvisable that Liang Qichao should study Daoism in terms of Buddhism,which used to be thought totally unrelated.But,considering hi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thinker and a researcher of religion,we will have less difficulty in appreciating his work.

   Liang Qichao/The Philosophy of Laozi/Dao/bhūtatathatā/name and phenomenon
【参考文献】
   [1] 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 梁启超.老子哲学[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35[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23[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 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38[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 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 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A].饮冰室合集•专集50[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打开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的1920年著作目录,本年学术著作,除《清代学术概论》以及为写《中国佛教史》所准备的多篇文章外,《老子哲学》、《孔子》、《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以及《论孟子》则显得较为突出。其中,《老子哲学》讲于本年和写于本年,其发表则在次年5月和8月的《哲学》第1、2期上。[1](p.196)该文一改早年评老子“弱我民志”、“坏我民心”,因而“毒天下久矣”之论调,居然批评人们以“厌世”评老子,是对老子的曲解。他说:“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热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2](p.22)
   今天,我们分析该篇,不仅要注意梁氏评老为什么前后变化这样大——这一点,所有认真研究过梁启超的人都注意到了,而且更要注意他在该篇中,为何要以“我注六经”的方式“曲读”原典,将老子客观的、作为物质实体的“道”解读为佛家之“真如”;而当他将老子的道视为类似于“真如”的精神实体后,整个《老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老子》的著述宗旨是什么?我们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向人们展示晚年梁启超的思想特色。
     一
   《老子哲学》是梁启超1920年“欧游”回国后在清华学校的一篇讲稿。“一战”结束前后的这次实地考察,在他思想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就是数十年来一直被先进的中国人奉为“老师”的西方人,因为这次世界大战使得“科学”与“自由”思想的负面影响大暴露,竟然研究向中国学习以整治其民族的心灵来。在《欧游心影录》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对西方“科学万能”论的批评。梁启超说:“大凡一个人,若使有个安心立命的所在,虽然外界种种困苦,也容易抵抗过去,近来欧洲人,却把这件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最大的原因,就是过信‘科学万能’。”近代以前欧洲文明的三大支柱是封建制度、希腊哲学和耶稣教,如果说哲学“从智的方面研究宇宙最高 原理及人类精神作用,求出个至善的道德标准”的话,那么,宗教则“是从情的、意的两方面,给人类一个‘超世界’的信仰,那现世的道德,自然也跟着这个标准。十八世纪前的欧洲,就是靠这个过活”。然而,近代人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动不居,而内部生活也飘摇不定,人们本可以用哲学和宗教固定人心,哪知哲学首先举手向科学投降,实验心理学家们把人类的精神看成一个心理过程,做种种实验来测算它,“硬说人类精神,也不过是一种物质,一样受‘必然法则’所支配,于是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得不否认了;意志既不能自由,还有什么善恶的责任,我为善不过那‘必然法则’的轮子推着我动,我为恶也不过那‘必然法则’的轮子推着我动,和我有什么相干!如此说来,这不是道德标准如何变迁的问题,真是道德这件东西能否存在的问题了。现今思想界最大的危机,就在这一点。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个旗靡辙乱,这位‘科学先生’便自当仁不让起来”。大大小小的科学原理倒是天天出,今天认为是真理的,明天就变成谬误,一个权威还未树立起来,另一个就要拉起架势争席。“所以,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科学万能带来了物质的进步,却又把人变成了“沙漠中失路的旅人”,“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了。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写到此处,梁启超加了一个自注:“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3](p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