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日本]柳田圣山:临济的说法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四)(2)

分享到:

?  心与佛的固定化

上述南泉语录中最后的引文,是《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中的话,它成为南泉说法的理论根据。其中心是说,镜子的映物作用是超越有无对立的。所以说心、佛是超越“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有”、“无”是什么、不是什么等限定的。实际上,马祖说“即心即佛”时,人们便以心为佛,马祖讨厌这样的限定而说:“非心非佛”,人们又以为心佛俱无才是心佛。南泉的意思就在这里。

此外,在《祖堂集》卷十五东寺和尚一章里有这样一段颇有意思的话:

和尚平常云,大寂禅师(马祖)卒后,好事者记师言语,不能舍筌知的,惟说即心即佛。这样的弟子未曾事先师,只是逐其影迹而已。且问佛在哪里,心是什么?若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相”,此只是说到“心”,佛不落空了吗?东寺和尚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犹如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由此可见,在马祖门下出现了拘泥于师说,把心佛固定化的人,以及对此进行尖锐批判的人。

?  佛性的有无

对心佛固定化的批判,进而涉及到佛性的有无问题。关于佛性有无问题,盐官和沩山的说法是最显明的。据《仰山语录》记载:

盐官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沩山说:“一切众生皆无佛性。”

盐官是马祖下第一世,沩山是第二世。不用说沩山的说法是以盐官的说法为前提的。

众所周知,关于佛性有无的问题,在《涅槃经》译出以后,在中国展开了无情佛性、草木成佛等讨论。在禅宗里,有六祖慧能的南北佛性说,有百丈的关于《法王经》的四种佛性说。盐官和沩山的佛性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然而,盐官和沩山的说法,似与马祖以后的佛性论有更紧的联系。其特点在于原来教学的佛性论极不相同,而不在于形式上的“即心即佛”之肯定,或“非心非佛”之否定。可以说是彻底的全体作用问题,决不是佛性和心的有无问题。马祖门下的兴善惟宽对“狗子还有佛性否?”的回答,在这里可以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洪州宗在随处是具体心的作用上,展开和发挥了其独特的“即心即佛”的佛性论。这种独特的佛性论,正如前面指出过的,受到了宗密等人的批判,同时也与中国的性善说及佛教的心性论相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况在宋代就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朱子的批判

前面所引述的宗密对洪州的批判,完全被宋儒所继承,并成为宋儒排斥佛教的最大理由之一。例如《朱子语类》第一百二十卷说:

释氏弃了道心,却取人心之危者而作用之;遗其精者,取其粗者以为道。如以仁义礼智为非性,而以眼前作用为性是也。此只是源头处错了。

朱子关于人心和道心的区别,下面将详细谈到。朱子认为,道心是人的本性,人心是道心的作用、是妄念。朱子又引佛教的偈语批判道:

即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且如手执捉,若执刀胡乱杀人,亦可谓性乎?

在朱子看来,若以个别作用为性,就否定了行为作用的根本而统一个别作用的最一般的性;这样以来,具体作用不论善恶都是性,就否定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特殊性。宋儒尊重所以见闻觉知之性,原因在于他们以人心为危。他们的性即是理,可以与佛家传统的见性成佛相对应。

?人心和道心

朱子批判洪州之说是舍道心而取人心之危。众所周知,人心道心之语来自《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四句后被宋儒作为金科玉律。按宋儒的解释:心是人的知觉,是司中应外的,人心生于形气,道心发自义理,人心易私难公故危,道心难明易昧故微。因此,若常精察不杂于形气之私的道心,一心守之,则义理纯正;这样一来,必然道心为主而人听命,那就能达到危者安、微者著,动静云为自然取其中,无过、无不及之差。很明显,朱子的批判并未理解洪州的真意,因为“直指人心”的人心决不是与道心有差别的人心。当然也应承认,洪州的主张容易使人发生误解;但是唐代的禅并非就是朱子所批判的那样。为了弄明这一点,我们再看一下朱子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