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禅修菁华三)〖圣严法师〗(2)

分享到:

  (二)不依见闻觉知而修禅定,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便有如此的记载:“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界),不依他世(界),非日、月,非见、闻、(察)而修禅。”这与传统的印度禅的观点,颇不相同。倒与中国的祖师禅的风格很相类似。

  中国禅的方法

  中国禅,从佛法初传(西元第一世纪)以迄禅宗烂热(西元第十二世纪),产生了话头禅与默照的对峙并行,曾经几番的变化。

  一、初传中国的禅法

  自东汉恒帝(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在位)时代至梁武帝(五0二——五四九在位)时代,菩提达摩自印度东来为止的大约三百五十年之间,由印度传来的禅法,乃是印度的小乘禅及大乘禅。

  (一)安世高(一四八年到洛阳)译出了十多种小乘的禅经。大约在同一个时代,又有支娄迦谶译出了《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为大乘禅的空的理论,开了介绍的先河。

  (二)另有于二四七年到达建业(今之南京)的康僧会,不但译出了《坐禅经》一卷,并对安世高所译的《安般经》加以注解。“安般”的意思是一种呼吸法或数息法。不过,《坐禅经》及《安般经》注解,现已失传,仅从《出三藏记集》卷六,见到他的禅定思想如下:

  “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色、声、香、味、触、邪念,谓之外。……弹指之间,心有九百六十转,一旦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已获数定,转念著随,……意在定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又除其一,注意鼻端,谓之止也。……诸秽灭矣,昭然心明,踰日、月、珠,……志无邪欲,侧耳倾听万句,不失片言,……谓之三禅。……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

  康僧会以数息、随息等的六妙门,是大乘法,对于四禅,所下的定义界说,也略异于一般的见解,似乎初禅的重点在定力,二、三、四禅,重点在于慧力。

  (三)鸠摩罗什(Kumarajiva)西元四0一年到长安,译出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奠定了大乘禅法的基础。同时敢译了多种小乘的禅经,例如《禅秘要法经》三卷、《禅法要解经》二卷、《坐禅三昧经》二卷、《思维略要法》一卷,对于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现象,例如数息法、不净观、白骨观等的次第,有很详细的介绍。另有与罗什同一时代来到中国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也译出了小乘经,名为《达磨多罗禅经》,介绍了六妙门、十六特胜的数息法,以及不净观等。

  (四)受禅法与道法的影响。中国的道家,以炼丹的方法,增长人体的健康的和长寿,佛教初传中国,来自西域的僧侣,大多也将佛教所用的修行方法,译出介绍给中国人,这是为了事实上的需要,如不拿出于人身心有直接利益的方法,光是空讲理论,不能满足多数的人要求。同时,佛教到了中国,也受到道家的思想的影响,比如道安(三一二——三八五)的弟子们及罗什的弟子们,大多曾是精通道家而后进佛教的,因此也运用道家的名词及观念,来说明佛经的义理,并且自由发挥,申论所见的道理,比如道生(三五五——四三四)首倡顿悟之语,对于后来的禅宗有著极大的启发作用。另有传说为僧肇(三八四——四一四)所撰的《宝藏论》的〈广照空有品〉其论调形式,几乎与老子的《道德经》相类似。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空无形,真色无名。”

  “其大也,幌荡无涯……无形而形,无名而名,特类相感,和合而生,生而不生,其无有情,众谓之圣,众谓之明,种种称号,各任其名,然其实也,以无为为宗,无相为容,等清虚,同太空,究竟处所,用在其中。”

  佛教谓空,道家谓无,其义本不相同,然在中国的佛教徒们,假用道家的无字,说明佛教的空义,结果把无字的定义,升格而超越到空字之上。后来中国禅宗的风格,大致上是受了这个无字的影响,以无字代表一切的一切,也以无字来解答一切问题,既然是无字,当然也无话可说,无象可表,实则又是无一物不是代表着一切,也是无一物不在说明着一切。因此,到了第九世纪赵州从谂,开出了一个“狗子无佛性”的公案,以禅的立场而言,有与无的执着,都是烦恼心,所以干脆用一个无意味的无字来打发问话的人,走上死路上绝壁之后,产生不假思惟的顿悟的效果。

  二、天台宗的禅法

  中国的天台宗的佛教,主张教理的认识及禅观的修行并重,颇有类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鲁巴派的密宗。天台宗的智顗,依据印度的禅定与止观的内容,首先写了一部《禅门修证》共十卷,接着又仅以其中禅的修行方法为主,写了一卷本的《小止观》,最后炒了发挥他对禅观的独到思想,写了一部《摩诃止观》十卷。大致上他的前二书,是讲渐次的修行法,后一种是讲圆顿的修行法。由于《摩诃止观》毋宁是侧重于理论的发挥,依照它来修行的人,可说太少了,倒是《小止观》的内容,简单明了,很受广大修行者的欢喜使用。事实上他也极为重视小乘观法中的六妙门的呼吸法。

  小止观所叙述的内容,分为十章,可列九门如下:

  (一)备足坐禅的先决条件:持戒、忏悔,衣食无缺,清净宁静的地方,放下一切事务,要有一位高明的老师指导。

  (二)厌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三)克伏贪欲、嗔恚、睡眠、轻浮与悔恼、迟疑不信等的粗重烦恼,不使表现出来。

  (四)调和饮食,饮食勿使过量,亦不使饥渴;调理睡眠,勿使睡眠过多,纵在夜间,只有中夜四个小时睡眠即足。调身、调息、调心,三事合用,洒中分离。

  1、调身——入坐之前,宜作准备,勿使心浮气粗;入坐之时,宜用半跏跌坐,身宜正,脊宜直,勿曲勿从,鼻与脐对成直线,不偏不斜,不低不仰。主张闭眼。

  2、调息——息者,呼吸时无声、不结、不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坐时守息则心定,若呼吸时有声,结滞不通,出入不细,名为不调,心亦难定。

  3、调心——第一调伏杂乱的心念,第二调伏昏沉瞌睡及浮躁飘动的心态。此宜安心向下,注意力集中肚脐,则心自然安静。然而心不宜急,急则气向上,会引起胸部急痛。然亦不不宜太松,否则,心志游漫,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此时应将全心向下,注意力集中在肚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