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看起来仅是一个单纯的名词,其实从菩提达摩到达中国以来,开创了禅宗,禅宗即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它的风格和内容,已有了多次的大变化。根据近世学者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大致少有过三次变化: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的烂熟时代。
纯禅时代
所谓纯禅时代,是指达摩来中国迄六祖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入寂,大约一百九十年之间,有其如下的特色:(1)不废弃经典教义,但不死于经句的拘泥,乃在活泼地把捉住佛的精神所在。(2)沿用佛教的一般术语,以提携全部的佛法为主眼,未尝企图建立一宗一派的门庭。(3)他们有济世化众的悲心,不陷于一般小乘禅者的厌世主义,或闲云野鹤的自然主义的道家色彩;也不以神异来作号召,固守平实稳健的大乘佛教的精神。(4)鼓励坐禅的工夫,尚没有话头可看或公案可参,当然也没有棒打及吆喝的方法。现在介绍纯禅时代的禅师如下:
一、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教人悟道的方法,有三门:
(一)由教理的认识而起深刻的信心,相信一切众生,都同具一个真性,若能面壁修行,舍陈妄想即归真性,便会发现凡夫与圣人,原来没有分别。
(二)由修四种方法,悟得真性:1、受苦报时,不起怨心,但念此是往昔生中对众生所造的怨憎违害的恶因所感。2、若受福报及荣誉等事,心念此是过去世中德业所感,今天接受,等于从银行中将存款提来应急用掉,何善之有。3、修行者当常心想,三界如火宅,有身便有苦,无有究竟安乐处,故应不但无贪无求,更当舍诸所有。4、修行者的心应当常与诸法的真性相应,真性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称法而行者,当不吝惜身命财产,发布施心,化导众生而不以有众生被已所度,此为自行,亦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的方法。
二、传翕
传翕与达摩同是梁武帝时代(五0二——五四九)的人物,有人说:他可能受了老庄所说“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形式的暗示,故在他的语录中,常有将矛盾的两种意思,合而为一句话的例子,比如他说:“真照无照,一心非心”“寂灭中无有灭,真实觉中无觉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不止流。”“猛风不动树,打鼓不闻声,日出树无影,牛从水上行,……修道解此意,长伸两脚眠”“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又在他的名作〈心王铭〉之中,表示了即心即佛的思想:“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诚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诚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三、道信
禅宗第四祖道信(五八——六五一)的禅思想,在《景德传灯录》的法〈法融章〉中,可以见其梗概:“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这便说明了中国的禅,是以不用任何方法,只要一切不用心向外缘,不作分别,当下便介佛性的显现。
四、法融
牛头山的法融(五九四——六五七),是四祖道信的弟子。从他的〈心铭〉中,可以见到他的禅法,多用排遣,洒脱自在,不假功用的,例如他说:“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较乖常,求真背正,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坎,不须用除。……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盘城。”他认为“求定亦是缚,念生是无明,作佛亦是病。”可见他是以扫除一切为修行禅的方法。
五、惠能
禅宗的第六祖惠能(六三八——七一三)以后,由于南方的顿悟与北方的渐悟之争的结果,南方一系,日趋于鼎盛,所以惠能尊为顿悟法门的开山祖师而大大地有名,当然,更由于他有一部《六祖坛经》留传于世,乃是受重视的原因,他的思想即在《六祖坛经》之中告诉了我们:
(一)一物是何事——惠能一日向大众发问:“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二)知自心、识自性——他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三)惠能闻“无心生心”而大悟——互相弘忍独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生真心”之句,惠能于言下大悟,悟见万法不离自性。,
(四)见性成佛与即心即佛——自性又是如何模样呢?他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便是直指人心、见性佛的思想。因此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里所说的心,是真实明净的智慧,不是分别执着的妄想。这里所说的性,是与万物同体,本来清净的佛性,不是各类分割的个性。
(五)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何谓一行三昧?即惠能救人:“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灵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即《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直是净土。”
(六)见性与禅定——惠能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重视开悟见性,不谈论禅定解脱,这是说明了中国禅宗,注重智慧的见地开发,不住重修禅定来达成解脱生死苦恼为目的。惠能教人修行的方法,非常简单而又实际,若人能够保持绝对的直心或不动心,当下便有见性的因缘来迎。例如他教一位本来想要抢夺他的祖衣的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因此,他对坐禅的解释,也与传统的佛教不同,他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