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经济学 >>

《阿含经》中的印度经济社会(4)

分享到:

(2)饮料

阿含经中有关饮料的种类亦不少,诸如:酒、乳、蜜、醋浆、甘庶桨、醍醐、汁饮等。其中以酒类最多,有美酒、醇酒、蒲桃饮(酒)、搏奕酒等各名词。其次乳类,亦有酪、生酥、熟酥、酥精等。这一类可说是农业时代的加工品。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时尊者舍利弗,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时有一尼犍子饮酒狂醉,持一瓶酒从聚落出,见尊者舍利弗而说偈言:米膏熏我身,持米膏一瓶,山地草树木,视之一金色。尔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作此恶声,是恶邪物,而说是偈,我岂不能以偈答之,时尊者舍利弗即说偈言:无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树木,视之如涕唾」[39]

(3)调味料

从阿含经中,描叙王城内的种种调味料,不外有:盐、糖、油(酥)、酸咸酢淡、四味、麻油、药酒、蜜浆等。调味料愈多,证明美食愈考究。

中阿含经卷第一:

p. 217

「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收稻谷及储畜麦,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积豆及大小豆,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畜酥油蜜及甘蔗餹鱼盐脯肉一切具足」[40]。

五、商业

佛教兴起当时的印度社会,已有从农业基础上走向工商业的新兴权贵。如释尊成道之后,来到王舍城、鹿野苑等地,当时受释尊感化而立志出家修道的比丘,就有不少是工商人士。后来建祇园精含,捐献最多的亦是一此新兴工商业者所支持。释尊教化,所走的城市,工商业多很繁荣,因此都受工商业者供养。[41]

农业社会由于铁器使用之后,扩大农耕效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达之后,农村会多出劳动人口,同时农作物会变成商品,都市亦应运而生。印度在佛教兴起,就是在农业社会成熟的时期。当时婆罗门教系统之下,以做买卖过生活的人很多。亦因都市生活,人际纷争递起,引起卫道者担心道德的论伤。

印度在种族共有制崩溃之后,私有化形成,生产力扩大,渐渐步入都市经济活动的形态。都市生活,驱逐名利,货币成为追求的目标,因而恶念烦恼丛生。佛教正可从根本救起,屏弃物欲,解除烦恼。因此,关于商业往来的货币与财物,交易行为,借贷与金融等等,阿含经中有不少资料申述到,兹分别介绍于下:

1. 货币与财物

货币是商业社会的交换媒介。虽然阿含经中,没有明显指出当时用何种货币,但笼统的「钱财」在经文上出现很多。如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汝不着世间,钱财五色味」。同时「钱」亦是可数的,如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是则有名誉,而不舍一钱,实德名称流,于财无所减」[42]。

p. 218

当时是否有统一铸币,不得而知,不过对锻铜者已加监督,就是一例。如,杂阿含经第十九: 「如锻铜师,如是斗秤欺人,村主市监,亦复如是」[43]。

阿含经中所见的财物亦不少,诸如:金、银、真珠、琉璃、水精、虎魄、珊瑚、壁环、璎珞、玛瑶、玳瑁、象、马、牛、羊、奴婢、钱财、米谷、乃至农田等皆视为世间财富。

大楼炭经转轮王品第三之一:

「尔时东方弗于逮诸王,以金钵盛满银粟,银钵盛满金粟,其往至转轮王所白言,天王来大善,东方诸城国界,富乐炽盛安隐,五谷丰熟,人民众多,珍宝众多,工巧者饶,明月珠玉琉璃、白象马牛羊奴婢米谷丰饶,仓库储满」[44]。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壁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琁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45]。

2. 交易行为

在交易过程中,如何迂回利市,能一本万利各显神通,备受当时一般大众所羡慕。关于这一类的例子,在大正句王经卷下有一故事:说昔时有两个人结伴外出经营。其中有一人,以货易货,见利即把握时效,以贱易贵致富,原先只买到些廉价的麻,但见机易罗绵,又易丝,再易疋帛,又卖帛买银其利百倍,终于最后又易其银还买黄金,致富回家,既能光耀门第又能济族亲,令人赞扬。另一人执着,不能随机应变,同样持麻,至外空走一趟,回家麻仍原封不动,一无所获,被视为愚笨,而生苦恼[46]。

以上是行商的一例,当时队商为数亦可观。如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 「二城中间道侧树下静默而坐,时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

p. 219

车声轰轰觉而不闻」[47]。至于一般的「市」交易更为活络,商品多又买卖方便,商人亦形形色色,兹引录一些经文,以资说明:

中阿含经卷第三二:

「君去至市速为儿买好戏具来」[48]。

起世经卷第七:

「阎浮提人,所有市易,或以钱宝,或以谷帛,或以众生。瞿陀尼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宝。弗婆提人,所作市易,或以财帛,或以五谷,或摩尼宝。郁单越人,无复市易」[49]。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

「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50]。

3. 借贷问题

释尊见及当时社会借贷关系问题重重,苦不堪言。贫穷者向有钱人借钱,如期还不了钱,贫穷者痛苦有钱人亦痛苦。前者是欠债之苦,后者是讨债之苦。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贫穷经说:

「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曰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耶。……若有欲人财主责索,不能得偿,财主教往至彼求索,世中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为大苦耶。……若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彼故不还,便为财主之所收缚,世中为财主收缚为大苦耶。……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壁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琁珠,

p. 220

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

又说偈:

「世间贫穷苦,举贷他钱财,举贷钱财已,他责为苦恼,财主往求索,因此收系缚,此缚甚重苦」[51]。

当时高利贷盛行,将犯重商主义,资本累积,只进不出的毛病。为解决此一问题,佛家提出福田观[52],对后世的福利社会深受影响。

4. 储蓄与投资

阿含经对于财富累积,比喻如同蜂采花制蜜,尽量储蓄。而对个人所得之分配,常作四等份,一份当消费之用两份再投资作生利之用,又一份储蓄起来以备急时之需。其经文如下: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

又:

「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四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