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考古学 >>

大慈恩寺志|卷十二·考古与文物

分享到:
 

  卷十二·考古与文物 

  一、大雁塔主

  大雁塔原称慈恩寺浮图。玄奘法师历尽千辛万苦,従印度带回的大量佛经和佛舍利,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拟于慈恩寺端门之阳,造石塔一座,妥善安置经像舍利,并于永徽三年(652)附图表上奏。唐高宗以玄奘所规划浮图高三十丈(约合九十多米高),并为石质,遂使中书舍人李义府传旨,以工程浩大,恐难成就,亦不愿让法师过于劳累等原因予以否决。经恩准,受朝廷资助,动用大内(东宫、掖庭宫等)七宫亡人衣物折款,在该寺西院,建造五级砖塔。此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塔基成方形,边长120尺约42米左右(与后来在维修塔座和科研探测情况基本相吻合),塔身并相轮、露盘通高180尺(约54米左右),每层皆存舍利,共一万余粒。宝塔奠基之日,三藏自述诚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氤氲圣迹,与二仪齐固”。“时三藏亲负箦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斋

  玄奘法师亲自组织建造的这座塔,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草木丛生,四十多年后逐渐崩坏。于是,武则天于长安年间(701—704)和王公贵戚,施钱重新基建,更新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这次改造的大雁塔为七级浮图,较前更加庄严雄伟。关于重建后大雁塔的层数有过六层说、七层说、九层说、十层说。主

  自武则天长安年间重新改建大雁塔后,于五代长兴年间(930—933)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宋熙宁年间(1068—1077)游人登塔不慎失火,大火经宵不灭。此次损坏后,游人不能再登。明代成化末、正德末地震中,长安小雁塔开裂尺许,而大雁塔安然无恙。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关中大地震,今考为约8.33级强烈地震,大雁塔塔刹震落,塔身却屹立如初,然而古寺塔貌呈一片衰落景象。又经五十多年风雨剥蚀,塔体损坏更为严重,直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咸宁县组织重新安装塔内楼梯,唐塔体外砌砖层,进行了一次重大维修加固,“重加修饰,施梯始得至其颠”。除全面维修外,更重要的是在原唐代塔体外面完整地包砌36至60余厘米的包层,而且包砌工程完全维持唐代塔体造型。也就是说,明代这次包层几乎是顺着原塔体的塔壁、塔檐、塔顶,同步平行紧贴施工,包砖一律磨砖对缝,而且将塔刹安置于塔顶。为了防止两张皮结构性弊端,增加整体性,在施工时采取并施以木筋、铁条,使这千年古塔再现雄姿。此次保护性包砌维修,方案非凡,工艺考究,工程质量绝好,可谓天衣无缝。在古塔维修的历史上,恐怕无有先例。这些我们不仅有塔檐角风铎上“万历三十二年重修”铭文实物为佐证,而且先后在1983年12月、1990年6月等几次对塔壁裂缝进行抢险维修和清除杂树杂草等保护管理中,直接见其唐代塔体与明代包砖砌层的实际状况(有录相资料保存)。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对寺塔进行了修葺;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慈善家朱子桥将军及五台山普济佛教会又进行了维修、基正。斋

  大雁塔是我国仿木构楼阁式砖塔中的皎皎者,更以唐僧取经故事驰名中外。它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通高为64.839米(这是最近用科学仪器测得的精确数据),塔基现高4.2米,南北长约48.66米,东西长约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底边长为25米;塔刹高4.87米,直径最大处为2.45米;塔每层皆为叠涩出檐,间以两层菱角牙子,各檐角悬挂风铎;塔顶仍以青砖叠涩收顶,上置三重宝葫芦状宝刹。塔内施木质楼梯,盘旋而上,登至顶层。凭栏远望,古城风貌尽收眼底;遥望四周秀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各层均以青砖仿作柱枋、斗拱、栏额等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一层二层以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层为五开间。每层四面均辟砖券拱门洞,特别是底层四面皆辟石门,门楣门框雕刻有唐代线刻画,四门楣分别以流畅生动的阴线雕刻有佛、菩萨、金刚力士像。构图中的佛像,为四方四佛像,即东方妙喜世界阿鄢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特别珍贵的是西门楣上的阿弥陀佛说法殿堂图,所绘殿堂真实地体现了唐代建筑风格——厚重的螭吻、大方的斗拱、檐角铁马、殿内楹柱、台座踏步、两侧廊庑,无不刻画得细致入微,实是今天我们研究唐代建筑、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此图的中央坐讲经说法的阿弥陀佛,神情端庄慈祥,表情动作十分自然得体,三十尊各路菩萨神态自若,那么虔诚,那么投入,那么高大的建筑,那么多生动逼真、唯妙唯肖、飘飘欲仙的人物,在半圆形门楣范围内构成了无比绝妙的图画。一般佛、菩萨、金刚力士各有各的身份位置,各司其责。设计建筑师将金刚力士安置在两侧门框上,他们怒目圆睁,身着铠甲战袍,法器兵器在握,神力无穷,甚至三头六臂,无所不能,与门楣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仔细端详这些法力无边的佛、菩萨,却端坐在异国他乡的东土大唐的殿堂上讲经说法,图中建筑和环境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风格,而所有人物也并非佛国印度人面目特征,而是典型的中国人模样,不禁令人生发出原来如此、理应如此的自然协调的感慨。这种不拘泥于时间和地域跨度的巧妙构图,足以反映出玄奘法师和广大僧俗企盼通过画师的彩笔,实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宏扬佛法的一个美好心愿。这幅画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面。古

  大雁塔这一千年古刹,随着西安的解放也结束了其风雨飘摇的历史,并従此进入了一个被人民高度重视、全力维修和科学保护的新时期。1954年,更新了塔内盘梯扶手,整饰了塔内壁。1955年,修葺了塔基、塔檐(就在这次维修中,将解放前曾破损不堪的塔座在原塔座四周扩建出约2至3米)。1956年,人民政府为加强对大雁塔这一国之瑰宝的保护,设置了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文物保管所自成立至今,一直保留和发挥着重要的古塔文物的保护作用。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编号为63号)。1962年,塔上安装了避雷针。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对古塔文物的高度重视,为古塔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组织保证以及所采取的有力保护措施。主

  1983年底,大雁塔保管所工作人员为保护塔檐,在第五层和塔顶砍伐了一株小树和清除了杂草。在第五层揭去被树根挤松的檐砖后,豁然发现被包裹在里面的唐代塔体。后于1990年,在大雁塔二层塔檐又出现了深一米多、宽十公分、长十多米的裂缝。针对这一险情,在维修中,为弥合塔壁裂缝,必须清理已裂开的表面包砖,再原样复原。这次维修,更清楚地、大面积地揭示了表面的明代包砌砖层与内部的唐代塔体的建筑结构关系。外面的包层因不同部位厚36至60多厘米不等,明代包砖层虽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偶施以木筋和铁条进行拉接加固,但由于长期风雨剥蚀而出现的数次险情说明,古塔的整体性较差。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出现明代包层结构性的剥落和坍塌事故。外面包层,属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维修时的工程措施,除了外包层的砖及粘砌材料、工艺外,在所有塔檐角悬挂风铎中,有明万历三十二年铭文的风铎为最早的实物证据,因为将原唐代塔体自顶至根全部包砌后,在每层每个檐角悬挂风铎是最显著的标志,其铭文应为最好的纪念。当然,在现有风铎中,还有民国二十年(1931)的风铎,同样也是于此年进行维修的文物证据。现阶段大雁塔的保护,更是进入了一个以科研为先导,由政府出面牵头,由科研、教学、勘探等方面共同协作的长期、有序的科学保护的新的历史时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