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考古学 >>

大慈恩寺志|卷十二·考古与文物(4)

分享到:

  五、重修寺塔功德碑主

  在慈恩寺院内保存的历代重修寺塔的功德碑有十三通,明四通,清八通,民国时五通。兹将主要者介绍如下:古

  在大雄宝殿前东侧有明成化二年(1466)丙午四月所立的《重修大慈恩禅寺记》碑,蟠螭圆首,二龙戏珠石刻方座,通高245厘米,碑厚25厘米,宽88厘米,小篆碑额,其中碑面高160厘米,碑文竖排22行,每行排满59字中楷,碑文载明:“起前后殿各五楹,山门、廊庑、方丈、僧堂以数峙。”古

  在大殿前西侧有清光绪十三年(1888)丁亥春月所立《重修慈恩寺记》,一龙戏珠方座,该碑缺首,现通高266.5厘米,碑宽97厘米,厚22厘米,碑为正文竖排9行,每行排满为45字大楷,笔力苍劲,气势磅礴。知

  在大殿东角门“吉祥门”西侧有清道光十二年(1833)四月所立《重修慈恩寺碑记》,圆首无座,通高159厘米,宽63厘米,素面无纹,上有篆额“皇清”二字,正文竖排12行,每行排满52字小楷。主

  在“吉祥门”东侧墙上嵌有《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系清康熙辛亥花月(1731)所立,通高145厘米,宽64厘米,正文竖排8行,每行36字,该碑青门扬烈书丹,中楷书体,笔法瘦劲流畅。斋

  在法堂、藏经楼殿前东侧有清康熙十七年(1679)戊午孟夏所立的《重修大雁塔寺前轩记》碑一通,碑高410厘米,宽89厘米,厚24.5厘米,圆首龟趺,仅碑身高240厘米,竖排14行,每行48字,正楷,字体清秀。古

  法堂前西侧,竖有清乾隆十一年(1747)夏四月所立《慈恩寺功行碑记》,通高410厘米,宽87.5厘米,厚21厘米,圆首龟趺,碑身高243厘米,碑文竖排17行,每行48字,楷书。碑文的上部刻绘有一幅《雁塔胜迹图》,图的中部绘着现今慈恩寺全图,従下而上分别排列着遇仙桥、山门、天王殿、方丈、大雁塔等殿堂,并将従西到东的西安城、小雁塔、太白山、圭峰、终南山、曲江池、骊山、西岳华山各景巧妙环绕,绘于寺院四周,其间河湖山色,云雾飘逸,细看僧俗各异,有挑担、骑马、推车、垂钓等等,构成一幅景色优美、布局完整、丰富多彩的雁塔胜迹图。古

  还有民国二十年(1931)为慈善家朱子桥将军重修寺塔所立的《朱子桥将军重修大慈恩寺功德碑》和《重修大慈恩寺纪念碑》。两碑均为圆首,碑额分别为张继所题“玄奘复兴”和“轻尘足岳何遂”。碑头上似这样将碑名题词与题者落款俱刻于碑额者,并不多见,颇有些现代风格。其中“玄奘复兴”碑,通高240厘米,宽93.5厘米,厚32厘米,碑文竖排18行,每行46字楷书。“轻尘足岳”碑,通高230厘米(稍残),宽87厘米,厚20厘米,正文竖排11行,每行50字楷书。知

  六、雁塔题名碑古

  慈恩寺院内现存近百通雁塔题名碑,多为明清两朝的遗留碑石文物。斋

  唐中宗神龙以后,新进士曲江宴罢,齐集慈恩寺塔下进行题名活动,后世称为“雁塔题名”,据《太平广记·贡举》云,唐进士“既捷,列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又载:“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故昔人有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时乞归诗。”可是雁塔题名究竟始于何时何人,颇费稽考。除上述神龙时说外,还有始于韦肇和始于张莒两种说法。这二说均晚于中宗时说,可信程度不高。后世引为故事,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一直沿袭到清末。在大慈恩寺院内和大雁塔上,至今存留的明清两朝乡试举人仿效唐代进士题名碑七十三通,其中明代三十通,清代四十三通,约有三分之一已残。顺便一说,在荐福寺小雁塔院内至今也保存有明清武举题名碑十七通,也称“雁塔题名”。因为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题名于塔壁,颇具唐风遗韵,长期演变,逐渐变为“文题大雁塔,武题小雁塔”的风俗。斋

  七、经  幢主

  在大雄宝殿前面,竖立一通残损的“大悲心陀罗尼经”经幢,通高212.5厘米,其中圆形仰莲幢顶,高20厘米,下部鼓形幢座高60厘米,幢身为八面体,高132.5厘米,上有“大慈恩寺僧贵戒师于丙午正月初八日圆寂铭记,大朝丙午岁次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此经幢为元代丙午岁(1306或1366)仲夏立。知

  另外,在法堂藏经楼前面,竖立一通刻有“佛说千手千眼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真言”的经幢,通高138厘米,莲花幢顶直径68厘米,高20厘米,复莲幢座高23厘米,幢身呈八棱柱形,高95厘米,字迹清晰,字体秀美,此为唐咸通八年(867)所立。知

  经幢系我国唐代初期在寺院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寺院石刻,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绵装饰的竿柱,为丝、棉、麻织制伞盖状物,顶装摩尼宝珠,下缀莲花飘带,经典文字绣于或书写于幢上,其形式与塔相仿,现在大慈恩寺和一些寺院佛殿内也有悬挂,供于佛前。佛教相信经幢具有无限法力,可以镇魔驱邪,护祐太平,幢影映于人身,据说可以不为罪垢染污。最初有寺院仿我国石碣形式以石头雕刻模仿丝帛经幢,称之为陀罗尼经幢,所以大雁塔院经幢亦称为“陀罗尼神妙章句真言”经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幢座三部分组成,陈列于古刹佛寺,与殿堂相得益彰,十分协调。知

  八、石  灯古

  在慈恩寺东侧置有一石灯,此石灯为花岗石刻制,灯身饰有仰莲和宝珠,灯呈六角亭子形,灯柱为饰有连珠的圆柱形、六边形莲花基座,通高215厘米,其中座高37厘米,灯柱高62厘米,造型浑厚,风格独特。灯,又作灯明,佛前六种供具之一,表示佛智波罗密(究竟),也借指佛。该石灯为日本佛教界人士赠送物。在古代,石灯也称长明灯,用于放置油灯照明。佛教寺院的石灯,则是僧众敬佛礼佛的重要设施,也是佛寺建筑中有很好点缀烘托作用的建筑小品,使佛像前或佛寺中佛灯常明,既方便实用,又安全防火。知

  据张驭寰先生文载,我国最早的佛寺石实物为山西太原童子寺北齐时代(550—577)石灯。石灯随着佛教东传,也流传到日本,在日本的佛寺、神社、庭院十分普遍,而日本佛教界向佛教法相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敬赠一尊石灯,成为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和佛教界人士友好和平的友谊之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