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女性的挑战与未来
时间:2008-07-27 18:27来源:中国宗教网作者:佚名 点击:
女性学佛、甚至出家,不是因为经济困难、逃避世间责任,而是为了更能参与世间。
佛教女性应如何参与世间?参与世间会有什么样的挑战?
从香光尼僧团讲起,一起来关心:佛教女性参与世间的挑战与未来。
前言 今天与大家分享“佛教女性参与世间的挑战与未来”。佛教女性如何参与世间呢?目前,我在新竹玄奘大学任教。到大学任教,我将之看成是今天主题里“女性出家人参与社会的方式”之一。1997年,我从美国学成回台湾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玄奘大学待这么久。到大学任教并非我对出家本务、或对僧团失去信心或兴趣。相反的,这反而是我对僧团的发展有著更大的关怀:从对出家女性、佛教徒的关怀,更扩充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怀。个人认为:在整个佛教,乃至于非佛教的发展中,需要有人去做连结、转化,去做社会资源共用的一种工作。 台湾佛教中有相当多的知识女青年出家,这在台湾、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是非常独特的现象。李玉珍教授曾谈及,此现象是台湾女性的一个奇迹。因此,对于现代出家人已不适合再以传统偏差、负面的思考,而应以正面角度探讨其对社会的奉献。
在今天的主题分享中,有许多资讯取自于《香光庄严》杂志,并从我个人的经验来分享。抱著期盼佛教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更好、更能利他的心怀探讨今天的主题。
女性在台湾
女性在台湾的地位,因政治、经济的变迁等因素,产生相当大的变化。早期的台湾,除了有很多人从小成为童养媳;也有不少女性,因为家境或其他不得已因素,而必须从事私娼工作来赚钱养家。在民国40、50年间,这样的故事一点也不陌生。 台湾政府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后,加上经济发展,陆续有许多女性可以进工厂上班,以稳定的薪水帮助自己及家庭,但这是属于职业上而非学识上的改变。民国60几年后,台湾女性受教育机会更多,那时已有非常多的女性就读高中职,表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已不限于义务教育。民国70年后,女性的一般教育程度更不止于高中,还延伸到大学。这不仅是经济进步或政治开放所致,最大因素是因为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关系。现代科技使得全球性的交流更方便,也更快速,并带来新的思想冲激,逐渐改变了台湾人的思考及生活模式。东西方的接触,让台湾女性开拓视野,有更多的选择,包括受教育、找工作等。女性不再只局限于家庭中女儿、太太、媳妇的身分。台湾从贫穷到富庶,女性从文盲到有受教育的机会,活动范围从家庭到加工区,更逐渐参与原只限于男性的职业。教育的普及也影响了台湾的两性生态,虽然脚步不快,但也看到了转变。年轻女性的学佛或出家,也是其中一个新现象。 另一种选择
女性参与宗教服务,另一个因素是国民政府迁台后,许多男性出家众来到台湾,希望佛教在台湾传承下去。可惜,台湾男性出家为僧的比例不高。相反的,不少女性觉得除了婚姻之外,出家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益的出路。因为在女性僧团看到自主的可能性,能展现自己的才华跟能力。
大专女性的出家
民国60年到70年间,台湾的大学校园相当流行佛学社团,现在应该也还是。佛学社团接触佛教不限于知识跟学理。像我个人,是在民国67年暑假,参加了3年佛学社以后,又去参加嘉义香光寺的佛学夏令营,这个因缘,让我看到一个很不同于一般女性生涯发展的生活方式—香光尼僧团是自主的、共同管理的女性群体—这个震撼,是影响我出家很大的因素。大专女青年,除了在学校学佛,也有机会去参加各种长短期、寒暑假期佛学营的活动,然后会看到原来有一种宗教叫做佛教,它不受性别的限制,也没有贫富差距的不平等现象。 香光尼僧团的兴起与发展
大专生的学佛与出家
以香光尼僧团为例,从民国69年到民国70年的后半期,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的僧众是来自于大专佛学社团的组员。这代表著这些女性不是只有传统婚姻生活可作选择,也可以超越性别的约束,在僧团中有自主性的空间,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对很多当时的女性,包括我自己在内,是与从前对两性固有的既定概念,截然不同的视野。 民国76年,会发生学士尼风波,是因为有太多人不了解事件的真相。大专女青年进入佛学社团后,除了认识佛学,还重新对女性的生命产生新的视野。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归宿及自我的展现,甚至从共同生活中去发展各种可能性。这对60、70年代大专女学生有很大影响,香光尼僧团早期有很大部分的出家众,是藉由这样的因缘进入僧团的。 校外的参学
民国70年代后半期,尼众进入僧团的方式也跟著改变。随著所开设的佛学研读课程、大专女青年研习营及诸多相关社团后,学员因参与这些课程及活动而加入僧团成为尼僧。女性参与僧团有不同的动机与因缘,参与社会的方法也跟著改变。从这些改变可看到僧众来源的多元性,人才的多样性及时代的变迁。于是弘法及生活的方式也随之调整。 香光尼僧团的创立与发展
此处将香光尼僧团的创立及发展分成四个时期。当中有几个影响发展的因素,即时空背景、领导人的作风及其对僧团的任务、使命认同,还有当代经济跟社会力量的支持度。
民60—70:发芽期 民国60到70年当中,因为悟因法师看到台湾的佛教女众必须跳脱传统的生活跟弘法方式,希望建构一个有愿景及受现代化教育的僧团。所以,民国69年,正式成立香光尼众佛学院后,我们的师资、学生、课程,开始有比较正式及清楚的模型出现。民国70年前后,是关键期,我个人还有几位念大专的女同学也是在这个时期出家的。这批人有一半是因为斋戒学会而进入僧团。当时忏公师父带领的大专斋戒营,是非常严谨的一种出家前的修持教育,所以,学员的观念、看法及自我期许等,有别于一般学佛者。由于这样一批素质整齐且深具抱负的年轻尼众加入,僧团也给予了这些年轻僧众很大的挥洒空间,才得以一步步发展僧团在弘扬佛法及服务世间的各种可能性。 民70—80:蓬勃期 70年到80年,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以理性的社会科学及引进激励文化的现代管理课程,应用在佛学院的课程上。还有各种实务课程,包括建构理念、制定法规、拟订愿景,都在这10年当中产生。最大的转变是:从传统法会或随缘说法,到民国73年佛学研读班的开办,从此转换了我们的弘法方式。往后,香光尼僧团在台湾会被认识,应是这时期所奠定的基础。 民80—90:转换期 到民国70年代后期,几位法师开始到国内外进修,可说是进入了变革期,又展现香光尼僧团另一个不同的面貌。这些法师的进修代表著僧团在发展上的需求。为了佛教教育的改革及僧团的长期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及完整的教育。所以,有批早期参与僧团的成员,到国内外各个研究机构进修,并带动往后的进修风气。 民90—:革新期 民国90年以后,我们面临一个革新期。僧团走了将近30年,尼众的年龄、身心状况都已不同于以往。此外,由于历年来引进不同的修行方式,僧众的需要更多元化了。为了因应多元化的需求,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式,即不能再以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有时要逆向思考,配合时代,透过各种交流及考虑现代潮流,如网路连结等方式,去实现及弘化佛法。 社会关怀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