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以来,佛教徒所追求的极乐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神话?本论文首先说明,神话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神圣的故事,它采用象征性的语言,反复演说着埋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乡。其次,则从净土概念的史的发展和结构分析两方面,说明:从印度人最早的理想国土北俱卢洲为始,一直到大乘佛教的各方净土,可以看到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国如何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的开展。以大地一项,从多山起伏的地形到高山陵谷、甚至连须弥山亦无;圣树一项,从丰饶多产的树上生衣到成就佛道的菩提树;莲华从有限的数量到无限的数量,而水池从肉体的净化到灵魂的新生;乃至方位上的从混沌到秩序,等等,在在显示一种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的理想化、亦即神话化的进程。
相对于净土概念的从现实到超现实的发展,构成各个净土的基本要素则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不断地重复出现,例如七宝的莲池、黄金的大地……等等。这种种的基本要素,外表看来似乎充满了以感官的欲乐为主的色彩,其实只是借着沿用印度神话中各种能充分引向终极目标的象征,无论是西方的中心概念、或者是一株巨大的菩提树、不断创生的莲华池、绝对平坦的大地,它真正指向的是宗教所追求的不变的永恒的核心状态。
最后,作者指出:那个二元未分之前的世界就是佛教徒所谓的净土,它和M. Eliade的in illo tempore, C. G. Jung的原型,确实不断地出现在人类追求理想乡的梦境里,虽然它们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
前 言
历来对于西方净土的探讨,传统上每从佛身佛土的观点着手,分析它是属于三身四土的何种层次,而最常争论的问题,一是佛土是报或化的问题,一是佛土是唯心或指方立相的问题。现代学者则从不同的面向来探讨,特别是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探讨极乐世界起源的问题,蔚为一时的风尚。但宗教的理想世界和现实的物理空间毕竟是不同次元的问题,有关极乐世界究竟在何处?它的起源又在哪里?等等的问题,似乎都无法碰触到问题的真正核心。从宗教的历史来看,宗教所以成立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某个意义上,就是所谓神圣的概念。何谓神圣?研究西方宗教的学者每从神人的关系出发,而研究东方宗教的学者则认为,应该从人自身的主体性来考察,在此并无意对于「神圣」是什么下一定义,只是指出任何宗教现象都有属于宗教自身独特的性质,就是: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终极的解答;对于西方净土的探讨应该亦不离此一基本的课题。
极乐世界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各种问题的讨论大抵上可以化约成它究竟是个真实的世界,或只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更简单的讲只是一个神话。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一个「神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虚假的或是虚构的故事;相反的它是显示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每种宗教都有神话,神话位于每个宗教的原初,它是每个宗教对生命中的奥秘,包括生命、死亡、痛苦及其超越的解答,并基于它的存在,而为该宗教带来确立的作用。当面对生命或问题之际,它通常有两种取向,或是上回进入超越的意境,作为一种神的自我呈现而述说,或是下回深透人间的秘密,传讲先人最真实的生命经验。换言之,神话不仅是揭示神的奥秘,也是揭示先人已经碰触到的终极,也许,我们可以把神话的神稍加修饰为神圣、神秘或奥秘,而将神话解释为神圣的语言。神话虽是探讨人类埋藏在精神深处的原初的记忆,但它和历史不同,因为它探讨的不仅是现象的原因、结果,而是一些比原因、结果更基本的东西,它不仅位于历史的原点,且是比原点更根源的超越的时空。
神话的建构和历史的描述的取向是不同的,它经常采用象征性的语言,不断地反复最原初的状态,而在其形成过程,有三个基本特色,一是它没有固定的创作者,二它不是刻意的创作,只是人类生命的呈现,三它是随着时代而变动的,而这也正是它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由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若欲解读宗教的神话,包括极乐世界的神话在内,就不能只靠表面的语意诠释,必须透过它的表现形式去发掘形式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以下即是基于此前提,拟从佛教中有关净土概念的史的发展和结构分析两方面,试图解开蕴藏在极乐世界的表象背后的意涵。
一、极乐与净土的概念
极乐世界,其梵文Sukhavati,直译是乐有。在汉译经典中,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称为赡养、安乐,「极乐」一语,则以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为滥觞,而啄良耶舍的《观无量寿经》亦承此说,多采用极乐之称。
至于「净土」一语,并无对应的梵文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净土的概念不存于印度。有关净土的概念大抵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清净的国土,当作名词,如:pari`suddha k.setra; k.setraj vi'suddham, etc. 有时亦称为「佛土」(buddhak.setra);一是指净化国土,当作动词,如:buddhak.setra-pari`suddhi。在初期的大乘佛典,例如《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净佛国土的思想几乎随处可见。《无量寿经》的梵本,也提及「佛国土的庄严和严饰」(buddhak.setragu.navyuuhaalajkaara)、法藏比丘的誓愿和「佛国土的清净」(buddhak.setrapari'suddhi)的达成……等。而龙树《大智度论》卷92,则指出阿弥陀佛的佛土庄严即是净佛国土。换言之,所谓净土,亦即「净佛国土」思想的浓缩。一方面是大乘菩萨的自利利他的净化国土之行,他方面则是藉由自他的实践所开展出来的清净国土,因此,净土可说是大乘菩萨道精神的具体展现。[1]
净土是大乘佛教独特的产物,它和西方宗教的天国说并不相同,西方宗教的天国是神的世界,且是唯一无二的;但大乘佛教则有各种的净土,也就是十方净土说。而在中国,每亦单指极乐世界为「净土」。首先提倡净土为净佛国土的观念,出于鸠摩罗什的《维摩经》,但罗什所云的净土,系泛称诸佛的世界,并不单指弥陀净土。罗什以后,以极乐为净土的说法,逐渐流行,北魏昙鸾的《净土论注》,更明白地以净土一语表示极乐世界的清净性,到了唐代,极乐和净土合称为「极乐净土」,故以净土一语专指极乐世界,乃成为一种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