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西方净土的宗教学诠释(5)

分享到:


  西方是太阳沉没的方位。在古代人的经验里,太阳是全能、超越性……等力量的显现。相对于依「精神的夜之领域」而显现的月的象征性,太阳的象征性则每依「精神的昼之领域」而呈现。太阳每当日暮西倾,所有的光辉都没入西方。沉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消失,所以太阳的西沈便意味着死者的国度。因此,在太阳和黑闇、死者的关系、或者是和死亡相关的信仰的领域里,太阳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太阳被称为「每朝死而复苏的死者」。彼不畏怖死的样相,而拥有巡历冥界的特权。同时,彼也可担当灵魂导师的任务,引导死者的灵魂通过「太阳之门」而达到光明的地方,所以,太阳西沈的地方又被称为「灵魂飞升的跳板」。[11]

  极乐世界之所以定位在西方,应该也是和人们死后的救赎有所关连的缘故。西方的梵文为Pascima,其原义本是时间上的「后面的」意思,和未来的语义相通,故可衍化为来世之义。[12]而极乐世界和死后的世界──「他界」──也有相连,他界不单是我等目前生存领域「此岸」的延长,在空间上是位于遥远的彼方,在时间上则是来世的世界,而极乐世界是大乘的现在他方佛的净土之一,虽然基本上它是超越生死.轮回的三界,和死后的他界并不相同,但它表现在空间上、时间上的超越性,例如︰去此十万亿剎、临终来迎或净土往生……等,也和他界的观念相互交错,具有浓厚的来世的性质。《观无量寿经》的「日想观」云:「见日欲没状如悬鼓」,[13]依着观想西沈的太阳而进一步地欲冥想极乐世界的全体。这种冥想法,一方面和人类学上普遍以西方代表死的方位的思考模式有关连,他方面,它和太阳所扮演的当作死后救赎者的灵魂导师的角色也是不无关系的。

  不过,极乐世界究竟是在西方的何处?关于西方和娑婆之间的距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皆以「十万亿」的数字来表达,相对于此,《观无量寿经》却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表现方式,暗示了所谓的西方,并不是一般所谓东方──西方的那种二元相对的概念,而十万亿佛土之遥;也不是地理上的距离,它所表达的无限的概念,其实是超越空间/时间、此界/他界、现世/来世,属于一种不同的次元。若以原始佛教以来的用语来说,则是和生死的此岸相对的「彼岸」,而也可视为「涅盘」「不死」等的同义语。换言之,西方极乐世界是佛的开悟、涅盘的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总之,从宗教的层面而言,西方世界具有某种超越的、绝对的意义。这种作为究极方位的「西方」,在某种意味上,也就是「中」的概念,作为世界的中心,或者是心灵的故乡,所以,这样的西方,可说是人们本来所应归趋的方向,而假称之为西方而已。

?圣木──七宝行树
  在神圣空间的概念里,树木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树木的象征性它所涵盖的多元的价值是取之不尽的。树木依其周期的再生,显现出在生命的律动和秩序之中的一股神圣的力量。这种取之不尽的生命力,被认为和不死等同,也被视为绝对的实在的象征。在印度文明里,自古以来,圣所每是在树木的周围围成一圈而建立起来的。木=祭坛=石等三个项目的组合,也被佛教所采用,而佛教的圣地支提窟(Caitya),有时甚至只有树木,没有祭坛。[14]

  有关圣树的存在,在《阿弥陀经》里,提到:七宝树、七重的栏楯、七重的多罗树的行道树、系有铃的宝网等。在《无量寿经》中,则有诸如:以七宝严饰的树木、被微风吹动而出微妙音的宝树、多罗树的行道树和黄金的网?、一株巨大的菩提树、美丽的森林.庭园、等等的描写。《观无量寿经》不仅描述七宝行道树,并且详细叙述枝、叶、花、果等等的庄严情景。[15]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极乐世界的树木之中,特别强调一株巨大的菩提树,这不仅出现在〈无量寿经〉诸版本的正文,如《无量寿经》「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木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T.12, p.271a),本愿文之中,如《无量寿经》的第二十八愿「见道场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T.12, p268c)、〈无量寿如来会〉的第四十愿「见诸佛国愿」「若我成佛、国中群生、随心欲见诸佛国殊胜庄严、于宝树间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T.11, p.94c)、藏译本的「树生庄严愿」(41愿)等,也和菩提树相关。而在《观经》之中,在描述西方三圣之时,「一一树下各有三莲华,诸莲花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西方三圣都是坐在菩提树下。[16] 众所周知,诸佛皆在树下成道,每尊佛各有其成道树,例如:过去七佛的毘婆尸佛的波罗利树、尸弃佛的分陀利树、毘舍浮佛的娑罗利树、拘留孙佛的尸利沙树、拘那舍佛的乌暂树、迦叶佛的尼拘律树、释迦牟尼佛的毕钵罗树……等,而皆统称为菩提树;而释迦牟尼诞生时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谓贯通天和地的意象,其实和菩提树颇为相近,它所指涉的就是支持世界的中心的「宇宙木」,而以此代表开悟成道的事实──就是觉悟宇宙的真理。[17]

  他方面,除了一株像宇宙中心轴的菩提树之外,它也强调以七宝严饰的众多树木所构成的全体。如《无量寿经》「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T.12, p.270c),《观无量寿经》「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妙珍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花宫殿……有大光明、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T.12, p.342b)。其中,不仅是七宝树的行列、枝叶、花果……等等的整齐和谐,宝树被微风吹动也发出微妙的音声,甚至,在宝树中可以映现十方的世界,这种由无限的类似性、相同性、调和性、相称性所构成的秩序整然的世界,和《华严经》中的帝网天珠、重重无尽缘起的光景十分相似。而这种秩序化,如同西方的方向的定位一般,也是构成神圣空间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