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弘扬和合文化 丰富人文精神(2)

分享到:

  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保留各家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合,而且宗教文化也讲和合。宗教文化与世俗儒家文化之间也讲和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吸取,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第二,民间关于和合精神的优美传说,是“和合文化”历久传承强大的生命力。

  民间关于“和合之神”的传说。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三云:“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今其祀绝矣”。按北宋李昉等的《太平广记》异僧类曰:“有弘农人,其兄戌役安西,父母遣其问讯,朝往夕返,日行万里有余,因号万回。”万回哥哥能使一家和合,所以故宋时祀以为和合之神,后祭祀他的人称之为和合之神。

  这“万回”哥哥,乃唐朝武则天时一位与寒山子事迹相似但更具有神奇色彩的“奇僧”。《传僧录》和《历代佛祖通载》分别说他享寿八十或七十有四。特别是寒山子诗竟然还提到他的事迹:“自闻梁武帝,四依诸贤士。宝志成回师,四仙四大士。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

  又因《周礼·地宫·媒氏》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 认为这是对“和合”之义之正解。所以和合之神愿主家人和合,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之神;并由原来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一持荷、一捧盒的二神。持荷由于“荷”、“和”谐音,棒盒也出于此故。

  “和合”二字,就变成了婚姻祝福之词,江浙一带民间画家多画之。旧时一般在婚礼时悬挂厅堂,以示吉利,取其“和谐合好”之意。山东省博物馆所还藏有和合二仙的木雕,其取意大意于此,它是作为礼物祝福新婚夫妇“和谐合好”的。

  故在民间传说中,此家人和合之神遂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之神,原作蓬头笑面擎鼓执棒之一神图像者,遂化身为一持荷、一捧盒之二图像

  古时和合之神有不同的含意,又和合二圣,实由万回哥哥神衍化而来。《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清翟灏《通俗编》(无不宣斋本)卷十九“和合二圣”条云:“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土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似寒山、拾得即和合二圣者。然和合又称二仙,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云:“说话间,四灵大仙过去,只见福、禄、寿、财、喜五位星君,同著木公、老君、彭祖、张仙、月老、刘海蟾、和合二仙,也远远而来”。旧时画像常绘作蓬头笑面之二人,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和(荷)揩合(盒)好之意,于婚礼时陈列悬挂。或常年悬挂于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以图吉利。

  和合神亦改称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八期所载《“和合二仙”传友情》,则仍以和合二仙为寒山、拾得。其故事略云: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远村,虽异姓而亲如弟兄。寒山年略长,与拾得共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始知,乃弃家去江南苏州何山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觅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开荷花而前往礼之;寒山见拾得来,亦急持一盛斋饭之盒出迎。二人喜极,相向而舞。遂俱为僧,开山立寺院曰寒山寺。”直到现在,(苏州)寒山寺里还存着一块青山碑,碑上刻着见兄弟俩的形象,上面写着寒山、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识字,历代来只知道一个拿‘荷’,一个‘盒’,因此称之为‘和合二仙’”。按照此说,人们雕刻和合二仙或二圣是取其敬重友情之意。清代的雍正皇帝正式册封为“和圣”和“合圣”,成为主管人间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爱情美满的喜神和爱神。意为“和谐合好”。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意为“和(荷)谐合(盒)好”。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恩爱、白头偕老 ,永结同心之意。

  《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即善终)。现在流行的六福指的是寿,富,康,德,和,孝。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是和合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地。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传统精神?和合文化即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精神即是中华传统精神!这是与现代文化相对而言的。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中华和合文化、中华集大成精神?那就是通过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切圣贤的下手处;一切圣贤的入口处;一切圣贤安身立命、待人处世之道。尤为胜者,从儒学的中庸到道学的中和、到佛学的中观形成了一条拾阶而上、登堂入室的璀璨之路,沿着这一道路我们可以去轻叩那辉煌圣殿的真理之门。

  中国的传统文化定义应是儒学、道学、佛学集合,是相互融合的集大成。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现在看来,礼治就是用文化修养进行内部约束,这比用法治进行外部的强制管制更显得不可或缺的,把内心规范突显出来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