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自觉完善佛教有机体 继续推进佛教本土化

分享到:

充分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主要观点:

●佛教是有机体,是社会有机体的环节之一。有自我繁衍、自我整合、自我更新、自我再生的功能。这种动态的生命的高级存在形式,注定了佛教有机体在内外因缘变异的逼迫下,必然会自我调节、适应社会。

●佛教有机体在中国的存在形式,或者说运动形式,就是佛教的本土化或中国化。这中国化进程,现在并没有完成,也不会停止,将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升级而升级,前行而前行。

●佛教有机体的健康延续,其基本条件是内部的基本和谐,以及与外部的基本和谐。一旦自我冲突或自他冲突的程度达到佛教有机体的承受极限,便会解体。

●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充分发挥佛教的正面社会功能。而这,需要完善佛教的有机体,使之时刻处于比较和谐旺盛的状态。其实践形式,就是要继续不断推进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需要本土化的主要方面:佛教观念、佛教行为、佛教经验、佛教体制。

   一、佛教的有机体

   社会是有机体。从社会学角度看,佛教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环节,这环节本身,就是有机体。

   佛教有机体,是动态的生命的高级存在形式。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永远的、绝对的。他的动态,是有序的,不是杂乱的,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他是有机的,不是机械的;是有缺陷的,不是圆满的;是整体而统一的,不是个体而独立的。他有自我繁衍、自我整合、自我更新、自我再生的功能。当他的某些环节处于僵化或存在问题时,就会条件反射地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促使自我修复、自我改造,理顺自身有机体,以适应外部环境。

   佛教的这种有机性,或者说自觉性,促使佛教整个有机体长久地、时刻地不断优化自己、完善自己、保存自己、发展自己。

   社会也罢,佛教也罢,其主体是人,是人类。人之初,性本善。人人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人类有向上提升的依据和动力。人是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佛教有机体的核心载体。

   佛教是有机体,这是佛教有机体自觉完善而且能够自觉完善的基础。

   当然,要强调的是,一旦佛教有机体内部出现的问题或冲突和矛盾,激烈程度达到其可承受的极限时,便会解体。

   二、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属于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佛教有机体的自身特征,注定了佛教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佛教的核心教义——因缘论,指明了事物的联系性和变动性。佛教还说,不变随缘,随机逗教。这为佛教本土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佛教入华,与中华传统产生了摩擦。这缘于各自观念有异、行为有异、经验有异、体制有异。

   佛教走进来,迫切希望站住脚,继续走下去。中国社会惊异于已经到来的不同的传统,也期待他有助益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在这背景下,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化是必然的,不管是自觉还是被动。印度佛教入华后的本土化,不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事实。历朝历代的佛教面目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这一点。2000年来,总体上,佛教与当时中国的传统能够相适应,也说明了这一点。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扬己之长,弃己之短;取别人之长,去别人之短;改造自己也改造别人;融入别人也被别人融入;骨质不变而肉质因应需要而肥瘦,即坚守核心精神,在用上因应社会需要。明显的成果如:禅、净土、华严等八宗的形成。

   佛教本土化是佛教在中国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也有其他宗教,曾经传入中国,但后来都不见了声音和踪影。虽有自身有机体缺陷太多的原因,但不能及时本土化也是那些宗教不存而亡的关键。

   佛教的本土化,不应该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的、时刻性的、随缘性的,不因为已经本土化2000年就不再继续本土化。其进程,只要佛教存在,就不会停止,也不可能就此打住。他将随中国社会的前行而前行,随中华传统的升级而升级。

   三、自觉完善佛教有机体

   佛教有机体是有缺陷的,不是圆满的。因此,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有缺失的、有限的。作为宗教,总是追求尽善尽美。尽管理想主义者未必就能轻易实现理想,但作为一种努力方向,总是值得努力的,是可期待的。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佛教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就必须最融洽地本土化。要最成功地本土化,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完善有机体。

   自觉完善佛教有机体,就当代中国佛教而言,实际上,就是自觉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提高佛教的自身素质、激扬佛教的自身活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但不是没有途径。

   1、完善佛教有机体的紧迫性

   佛教入华2000年,以其时间之久,不免产生惰性。2000年的传承中,包括译经、注释、讲解、革新,不免有失佛教真义之处。从印度到中国,从中国之西到东,之南到北,时空各异,人缘地缘不同了,法缘也就不同。2000年前的社会与今天的社会,也不尽相同。因此,今天的人需要的佛法表达方式,未必同于2000年前的。可见,今天的佛教,从他的对社会的契机与适用来说,已是亚健康的佛教,已是亚真理的佛教。他的机体,也不是那么完美,当然也谈不上健全。他的非积极性一面,越来越突出。这不是佛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对佛法进行表达者的问题。他们不能忠实地、契机地、与时俱进地宣扬佛法的精髓,使许多似是而非的假佛法大行于世,致使真佛法蒙受不白之冤。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佛教有末法时代说,虽然末法尚未来临,但末法时代来临的危机感不能没有。中国佛协主要领导从曾经的赵朴初大德到当前的一诚和尚,都对此表示了担忧。这事关佛教延续的健康与否,事关佛教的社会观感,事关佛教济世功能的发挥,事关佛教与现代社会能否很好地相适应。当然,也事关佛教徒对终极目标的是否最终实现。今天,谈强化佛教有机体的活力,已不是为了提醒或打预防针的问题,而是必须直面相对的尖锐的事实问题。认识到这点很重要。有此认识,才有紧迫感,才知道完善佛教有机体的重要性,才明白这其实是历史的责任,确实事关全体佛教徒的荣辱,将影响到佛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