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深入中国化首先应当是佛教观念的深入中国化、本土化。今天,我们应对原来的佛教观念重新做个审视,疏理一下当时产生的背景,利弊功过,以及在今天被强调时的利弊。对利者,弘扬之;对弊者,抑制之。着眼长远,趋利避害。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新的内涵,给予新的阐释。在观念上,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2、优化佛教行为
宗教观念的外在化,表现为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这就是宗教行为。佛教的行为,是多样的,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形式。但总体上,总是有迹可寻。该行为,从个体到集体,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规范,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普通性。
佛教入华2000年来,佛教行为从印度式到中国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式佛教行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为民间和士大夫阶层所接受。
总结中国佛教行为,主要如:中国式的礼拜、祈祷、忏悔,中国式佛教禁忌,各种仪式等。
宗教行为,虽是表象,但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宗教的本质。
就以宗教禁忌为例:如佛、菩萨等神圣物的禁忌;对经典的禁忌;对僧人——教职人员的禁忌;对佛教场所——寺院、佛教圣地——如四大名山等的禁忌;对特定宗教时间,如佛诞、初一、十五的禁忌。又如:在语言上、行为上、饮食上、以及性上,都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要求信徒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塑就了信徒的行为规范,他的社会意义明显。
今天,人们的佛教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行为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古代,佛像贴在墙上或塑在佛堂,但今天,佛像被塑贴进了因特网,上了屏幕。曾经,祈祷、忏悔,得踱进寺院,站在雕像前。但今天不一样了,有人在因特网上祈祷与忏悔。打开佛教网站,网上烧香、网上许愿、网上祭祖、网上拜佛等,皆出来了,佛教行为越来越多样。在此情况下,为了佛教的健康,我们应当优化佛教行为,剔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对新生事物、新生行为,健康的给予鼓励,不宜的要及时给予抑止,消灭于萌芽状态,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3、丰富佛教经验的新感受
观念化为行为,行为得出经验。佛教观念的更新,佛教行为的优化,必然丰富佛教经验,使体验者得到前所未有的新感受。
分析佛教经验,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比如,在信仰对象面前,信仰者往往会有敬畏感、依赖感、神奇和惊异感、罪恶感、安宁感和获救感、神秘感等等宗教感受。佛教经验,使信仰更感性更深化。
宗教经验不是凭空而生,如前所言,他是宗教观念和行为的结果。理论和教义的引导,持戒及道德的净化,宗教修习方式的应用与实践,乃至宗教氛围的制造,无不使宗教经验得以产生。
宗教经验的感受,有高品味的,或者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可能是低级趣味的,或者说是消极的。同样,学习佛教,有人从消极走向了积极的人生观,也有人从积极走向了消极的人生观。当年,就有人因为了知佛教苦空的道理后,而自杀不活了,这就极端了,也误解了佛法讲苦空的用意。
我们今天谈佛教经验,目的是为了信者在体会经验时能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教团或佛教而言,也应向社会和人类提供积极向上的宗教经验,丰富佛教经验的新感受,避免低俗的宗教经验产生。除了对宗教体验的理解要进行很好的引导外,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宗教行为的品质,进化宗教观念的内容。
行文至此,当我们谈及宗教观念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宗教行为概念,当我们谈及宗教行为时,我们不应忘记宗教经验概念。在佛教中,其观念、行为、经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提升其一,便要提升其二。我们不可将他们独立分割开来看待。
4、打造佛教体制的新系统
宗教体制是宗教架构的横梁柱子,是宗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宗教观念、行为、经验诸元素的内容规范化和制度化起来。个人的信仰在这里被组织化为社会性的群众性的宗教,个人内在的宗教观念被上升到信众共同信奉的教义,个人内在的宗教经验被推崇到大家共同追求的宗教修持目标,个人的宗教行为变为了相对固定的宗教礼仪,这些都使个人的各种信仰元素固定化,成为宗教体制。
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庞大的严谨的宗教体制系统,佛教也不例外。
就宗教角度而言,佛教体制主要包括僧团组织、教阶制度、教义系统、修行体制,以及佛教礼仪制度。佛教三宝佛法僧,其中核心是僧。僧团是佛教组织的灵魂。现代社会,僧团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只有寺院,而今天,有了各级佛教协会、各级佛学院。寺院的管理,从古到今,起重要作用的,都是丛林清规、丛林制度。但佛协、院校便无现成的管理体制可寻了。有人以丛林的管理方式套之身上,有人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套之身上,但都未见良好效果。为此,其管理方式,或者说组织体制,如何才能更合理,有待研究,值得探讨。
佛教中的教阶制度,体现在丛林的两序——东序西序大众的职位安排上,一方面是实职,比如:方丈、监院、知客等从事实务的;另一方面,是虚职,如首座、都监、堂主等,行使监督权、被咨询权,起道德和持戒等表率作用。由于现今寺院的人事制度受到佛协的影响,因此,原有的体制是否可以得心应手的被继续应用,值得商榷。何况事实上,多少丛林多少小寺院,已没有按照丛林制度进行人事的选拔安排。在这情况下,寺院人事产生的新制度的出台,已有必要。
在教义系统上,注入新思路,挥发新活力。这方面,党和政府有所期待。“对宗教教义进行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僧团对此也自有要求,这也是广大信众要求的反映。民国期间,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理念。改革开放后,赵朴初大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此,佛教教义系统,发生了一点变化,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今天的中国时,他的各方面变化,二十年胜于之前二百年,这就需要我们对教义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更新,以适应时代之机,顺应时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