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董群(4)

分享到:

佛教的动物伦理一是基于心性平等道德哲学原理,人和其他动物在生命本性上并没有差异,生命的价值都是相同的;二是基于缘起性空原则,每一种存在物都是众因缘和合而有,本无自性,无性之性,万法相同。如何对待这类生命,佛教提出不杀生和护生的道德规范,支持这一规范的伦理精神是慈悲。不杀生是从消极善的角度而言,不只是禁止伤害人类自身,更是广泛的涉及到一切生命,包括蜎飞蠕动,鸟兽虫鱼。护生则是从积极善的角度而言,爱护动物的生命,反对相残而生,要求信仰者“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26]佛教发展出放生这一动物保护行为,但护生的要求并不只在于这样的“离杀”, 更要求不干扰其生活状态,“不损恼一切有情。”[27]

对于有情众生之外的无情万物,山川、草木、大地等自然物,佛教主张尊重其自然价值,体现出特殊的环境伦理观。其道德哲学基础根本在于缘起论,以缘起性空建立其“深层生态”的伦理观,这里不是人类中心论,而是依于缘起的性空平等论。同时,基于“心净土净”的主体性原则,强调内心清净心对于环境伦理的重要性,这是重“唯心”的理路。又从“依正不二”的角度论证两者的和谐,实际上是重“客体”的理路,“依”为山河大地等“国土世间”,生命存在所依赖的环境,“正”为人和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命生命体的“众生世间”,两者平等不二,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圆融。有一些佛教流派主张“无情有性”,认为山河大地等“无情”之物也具有和人类生命一样的本性,这是价值平等的理路。

六、结语

佛教伦理是“和”的伦理,这种和谐伦理有其自身的理论结构和内容体现,在当代社会有其积极的价值,一方面作为信仰者的道德生活指南,起到净化人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和谐伦理也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上的启发意义,心灵如何达到道德和谐,佛教提出的看法上也是如何“修心”的问题,一些伦理实体如何走向和谐伦理?佛教从家庭、社会组织、公民社会三者展开,其家庭伦理中的家族平等互敬互爱、组织伦理(僧团伦理)中讨论的思想建设、法制建设、分配公正三者对于和谐的作用,其公民道德的倡导,都是很有价值的思想,佛教的生态伦理为今天的生态伦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注释:

[1] 《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第2卷第67页上。

[2] 《长阿含经》卷17,《大正藏》第1卷108页上中。

[3]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15,《大正藏》第,8卷第109页下。

[4] 《坛经》敦煌本。

[5] 《杂阿含经》卷37,《大正藏》第2卷第272页中、下。

[6] 《马太福音》七章十二节。

[7] 《大乘起信论》。

[8]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六,《大正藏》第17卷第331页中。

[9]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正藏》第14卷第755页下。

[10]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11] 转引自满义:《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第31—32页,台北:天下远见,2005年版。

[12] 宗密:《儒说盂兰盆经疏》下,《大正藏》第39卷第510页中。

[13] 《新僧》,《太虚大师全书》第22册,第1027页。

[14] 《长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1卷第71页下。

[15] 《增一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2卷第601页上。

[16] 《长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1卷第71页下。

[17] 《优婆塞戒经》卷3,《大正藏》第,24卷第1047页中。

[18] 《长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1卷第71页下。

[19] 《长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1卷第72页上。

[20] 《长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1卷第72页上。

[21] 《长阿含经》卷11,《大正藏》第1卷第72页上。

[22] 《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太虚大师全书》第21册。

[23] 《教育新见》,《太虚大师全书》第45册。

[24] 《教育新见》,《太虚大师全书》第45册。

[25]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太虚大师全书》第21册。

[26] 《梵网经》卷下,《大正藏》第24卷第1006页中。

[27]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24,《大正藏》第27卷第646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