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美学 >>

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4)

分享到:

   禅宗追求的是个体的某种觉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自己也成为佛。如果执着于空无,那么主体的解脱是得不到证明的,因此只有采取色即是空的相对主义方法,将色和空、性和相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必然体现为境界。境界一方面是心境,另一方面又是喻象,不仅是自己悟,也可以诱导别人悟。我们可以把禅宗的境界与禅宗常言的“灯”作一联想,觉悟境界中的个人就像禅宗的灯,是一个光明却孤独的点(孤明独发),灯与灯之间可以传,但是却不可也不必燃成一片,因为每一盏灯的实质与背景都是一个,即空。
   境界(悟境)有如下特点。其一,它是出世间的,是空观的产物。其二,它是悟的,是刹那的心灵经验,是独特的(禅的经验始终是当下而独一无二的)。其三,它是内化了的意象(也可以是动作、姿势或表情)。其四,该意象是真如或般若的喻象,是超绝对时空的。其五,该意象有时是以时空错位方式组合而成的。
   境界的意义非同一般,后来王国维就是以境界概括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禅宗主空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两相结合,通过感性去“证”和“悟”精神本体,孕育了一门全新的美学:心造的境界—意境。它所贡献于中国人的,是一种极其精巧细致、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它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使之变得极度的心灵化,相对于庄子的逍遥传统,也许可以称为新感性。我以为,境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在唐代才告成立。我们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中看到,禅宗的喻象方式向中国的山水画、与意画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向中国诗歌的缘情传统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意(已经大体不是诗言志的“志”),最终形成了诗的意境。
   境界意境的出现,是第二次美学突破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