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社会学 >>

“佛教的发展”和“发展的佛教”——俞学明

分享到:

佛教是以出世为导向的宗教。但它从产生时起,就存在于世间,因而必然被纳入社会发展的轨道,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生存方式。“佛教的发展”是佛教在世间生存的必然结果,究竟哪些因素能够成为“发展的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是佛教与社会诸多因素相博弈的结果。

所谓“佛教的发展”,是指佛教的诸多构成元素和文化态势随着世异时移而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往往可分为三类。

其一,有的佛教元素被同化为世俗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失去了佛教的特质。这又包括两部分:一是“世俗化”佛教;二是佛教内化于世俗文化之中,如语言、艺术、某些生活方式和道德规则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剥离了宗教的特殊身份,走入大众,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有的佛教元素在社会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合理性,淡化于历史中,在后来的佛教发展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形态,如托钵乞食的生存方式(在中国)、不捉持金银的戒律等。

其三,形成“发展的佛教”。有的佛教元素则既顺应社会的发展,又保存了宗教身份,从而得以保留下来;还有的元素原来并不为佛教所认同,但在与社会博弈的过程中逐渐为佛教接纳,构成了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无人否认今天的佛教与佛陀时代的佛教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但它并不改变“佛教”的根本性质。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沿革,佛教的发展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佛教任何元素的变化都可以归入“佛教的发展”的范畴。但是,只有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才能成为“发展的佛教”的内容。“发展的佛教”也在动态发展着,所不同的是,它是“佛教”在发展中不断和社会博弈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少林寺现象的分析,从中国佛教的未来的角度,探讨当代“佛教的发展”和未来“发展的佛教”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粗浅建议,求教于大家。

一、当代少林寺现象剖析

少林寺是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千年古刹,近年更是声名鹊起,可以说已经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当代少林寺现象的基本构成是近年少林寺的理念和实践,以及由于这些理念和实践引起的诸种争议。

少林寺在沉寂数百年之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人们神往的地方,不能不首先归功于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大陆的金庸武侠小说。被电影和小说建构出来的崇高形象事实上加剧了当代少林寺的理念和实践对人们的冲击,少林寺在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气息使人们对红尘中一角净土的心理企盼受到打击,少林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发展中最富争议的一个案例。

造成当代少林寺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总体而言,是引进了大量现代元素,尤其是借鉴了现代企业商业运作的模式,借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自己的用语,就是“经营”。释永信把少林寺的经营行为,视作是佛教在当代的新模式,他说:“在走过了官府供给、农禅并重之后,商业服务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大趋势。少林寺也应该有企业的观念,给社会提供一种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只有坚持这个理念,少林寺才能更好地生存。”全方位地、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寺院是释永信近年带领少林寺走出的路,也是当代“少林寺现象”备受争议的重要因素。释永信也因此被冠为“少林CEO”、“少林操盘手”、“营销大师”等名。

由于少林寺颠覆了民间对少林寺封闭、苦修的传统印象,由于媒体对此现象的关注和长篇累牍的报道,更由于网络的普及促使普通公众迅速地了解少林寺的发展并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少林寺现象”成为公众话题。少林寺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置自己于一片质疑声中。

与媒体的视角不同,学界对“少林寺现象”的关注应更为理性。即使对近年少林寺的各种行为,也需要作客观的分类和全面的观察。我们看到,事实上,少林寺近年的具体行为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类。

其一,纯粹的商业运作。

这是媒体炒作最热、人们议论最多、负面评价最盛的方面。这些行为包括释永信为手机号开光、为新婚夫妇主持祈福法会、开办公司等。在少林寺方的解释中,纯粹的商业运作的目的是文化传播。的确,通过这些在常人眼里匪夷所思的行为,少林寺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而一波继一波的动作,突破了人们的心理界域,逐渐麻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开始见怪不怪,从起初众口一词的指责,慢慢地转化为毁誉参半,并培养了一批审慎的观察和支持者,给少林寺的坚持腾出了舆论空间。

其二,文化经营。

少林文化是少林寺近年最为关注并在各种场合广为宣传的元素,也是少林寺运作最多的部分。目前少林寺对少林文化的经营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文化保护、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对提升少林寺的形象、扩大少林寺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年底,少林寺和学界联手,重提由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首倡的“少林学”概念,依托着少林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运用学术会议、出版物、少林申遗等方式,把全面系统地审视、梳理和研究少林寺的文化形态和内涵与少林文化的历史、现状、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得到了学界的积极响应,提升了少林寺文化经营的品位,也使得少林寺的经营“文化重于经济”的意识更为鲜明。

民众对少林寺在文化经营上的运作行为如塔林修缮、禅乐大典、海外建寺、武术交流、少林功夫申遗、少林学术研究等大多持中立抑或支持态度,但对公布武林秘籍、医药秘方,举行“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等行为则褒贬不一,对文化经营中所出现的失控现象或市场操作持保留态度。

其三,宗教活动。

作为千年古刹,少林寺从本质上讲是佛教寺庙,宗教活动是少林寺的核心所在。尽管少林寺方竭力表达自己对宗教身份的关注,强调少林寺是有着1500年历史、高僧辈出的“禅宗祖庭”,强调被视作少林寺的核心产品的“少林功夫”只是“看家护院 的本领”,并通过开放闭关场所、恢复禅七活动等方式,重申自己的宗教本旨,企图得到民众的认同和体谅,但收效甚微。

综合当代少林寺的种种行为,公众的疑虑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寺庙的生存方式。寺庙是否可以从事经营活动,尤其是“经营”能否成为寺庙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理念。二是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尤其是僧界领袖是否可以拥有与常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生活方式上的变革对僧人的未来宗教身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哪些生活内容是僧人的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