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心理学 >>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5)

分享到:

  1.在心理学借鉴佛教传统的临床治疗应用中,我们没有必要彻底否定佛教传统方面的心理学贡献,在各种佛教传统的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宝贵的心理学经验积累,这些可以帮助当代心理学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发展和不足。往往许多否认佛教传统在心理学上的探索成就的学者,更多是出于本身对于佛教的不了解,甚至想当然的误解。

  目前不少临床研究表明,佛教的某些禅修方法具有很好的心理治疗功效注12。但实际借鉴时还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的把佛教完全等同于心理学,简单的把佛教的理念完全等同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理念。在没有对疗法作实证研究的前提下,轻率地运用一些佛教禅修方法在对于严重精神问题个案的治疗中,有可能会引起病人严重的心理后果。佛教是彼此有很大的交集,但又是有很大不同的两个心理学系统。

  2.无论是汉传的禅宗、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其故事、理念、方法的解释都是依据缘起模型,因为这是佛教传统内心理转变的核心理论基础。了解佛教的心理缘起模型:无明——欲爱——苦或乐,对于理解传统佛教文献中的心理治疗是一种参考点,而这些文献中包含了许多对于当代心理治疗可能很有启发或直接可以运用的内容。

  3.在佛教方面,华人地区有着众多数量的佛教信众,对于佛教信众的心理疾病,应该采取如何咨询和治疗的策略,这是一个华人心理治疗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一思考的基础就是对于佛教需要有足够程度的了解,才有可能去真正理解对于佛教徒的心理咨询应该怎么作。如果一味以世俗的生活信念和伦理去理解佛教徒,那后果可能是有害,或至少会是效果甚微的。而能够建立理解佛教教义、伦理与当代的心理学的比较,那这一理解就会变得更为容易和真实。而对于佛教徒的心理咨询也会得到发展。

  4.从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种种人类表现是一种相当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可以提供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和各种生活的可能及发展。并且走出自恋的阴影。自恋在自体心理学中是一种中性的概念,它显示一种常人应有的本性状态。只有当它的发展受到长期挫折而表现出类似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的项目时,它才是有问题和影响个体生活和人际的。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一般心理问题可能的产生原因和治疗途径。在一般人则理解了自己生活烦恼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起源而能够比较好面对和调整,对于东方古典哲学精华之一的佛教则可以有更多一种更现代性的解释和帮助理解的途径。

注一 止禅:训练将精神注意力集中的一系列佛教修行方法;内观禅:训练体验认识身心及事物是自然因缘条件的聚散而生灭无常的佛教修行方法,也是佛教有别于其它宗教修行的最核心方法。在缅甸地区有这方面大规模的训练中心。

注二 我执: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是,佛教的我执主要是针对身心和世界具有绝对主宰者来说的,佛教认为这一绝对主宰者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和心理学的自我概念相冲突,因为具有统合心理各面向的自我功能同样也存在在佛陀身上。这是一个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佛教的无我并非是针对这一自我功能来说的,而是对于自我功能中过盛的主宰者的认同和倾向来说的。

注三 阿毗达磨传统:无比法,究竟真理法,论。属于佛教传统中一种正式的讨论方式,主要讨论世界上的物理、心理、解脱,及有关此类的各种关系的学科。

注一适度去幻象化:让来访者在移情的过度中逐步现实化,而和社会产生正常的人际互动。

注1 Jack Engler,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chapter 1 ,Shambhala; 1st ed. edition, 1986

注2 Michael St.Clair著,苏晓波、贾晓明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P190,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注3 弗洛伊德 著,车文博等 译,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P652,长春出版社,1998年

注4 Michael Franz Basch 著,易之新 译,心理治疗入门,P71,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年

注5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P525,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注6 Rahula著,法严法师 译,佛陀的启示,P76,福建莆田广化寺

注7 N.Hamilton著,杨添围、周仁宇 译,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理论实务,第六章,心理出版社,1999年

Michael St.Clair著,苏晓波、贾晓明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P115——127,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注8 M.T.White&M.B.Weiner著,林明雄、林秀慧 译,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P1——13,心理出版社,2002年

注9 K.Sri.Dhammananda 编,周金言 译,法句经故事集,P114,广东柏奥置业有限公司,1999年

注10 杰克*康菲尔德 编著,新雨编译群译,当代南传佛教大师,P334——336,圆明出版社,1997年

注11 那烂陀长老 著,学愚 译,觉悟之路,P261——267,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注12 郭永玉,郭永玉: 静修与心理健康,P75-81,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