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达摩告诉武帝,武帝在世间的“造寺度僧”等行为,是有贪求的有漏之因,而功德乃是无漏之净果,③故而欲求功德,应该抛却各种执著,获得般若智慧;当武帝问第一义时,达摩实际上在告诉他只有自己的心是廓然无碍的,佛就在自己的心中,在自己的心面前,一切人都不是圣者,可是武帝并未理解这一点,反而讥讽达摩:站在我面前这位到底是谁啊?敢说佛也不是圣人?难道你比佛还伟大吗?达摩的本意是说佛也是在发明本心以后才开悟得道的,所以佛是觉者,武帝启而不发,达摩只好作罢。
楚山法门的第二点是强调学佛法要知道“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不能拘泥于佛经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亲身体悟,作到“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如果死扣佛经里的字眼,那就会陷入新的执著。
这一点在楚山和尚的语录二说的更清楚:
声前有句,开口即差棒下无私,翻身已错……夫近世以来,人心不古正法,离祖道荒凉,魔说炙盛,禅学之士不务真参实究,唯市事广解,采妙究玄,资益谈柄,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希望,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是知心地,法门在乎真参实悟而已,故不可依他,作解障蔽,心光埋没……岂不闻达摩西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斯言岂欺人哉?
三、“自性空空体自如”——境界论
“自性空空体自如”说的是开悟后的境界,“自性”指的是缘起诸法自性本空,为因缘和合的虚幻之物,所以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心本体,只有它才有自性,能在性空的假有(六尘)间来去自如而不为其所染这就是所谓“体自如”: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若识本心,既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既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地位。③
楚山和尚在语录卷二中对“体自如”有另一个说法:
故诸佛出世盖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者又何?乃自心全体之谓也,所谓一心者,离心之外,了无一法可得,故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真,万物得一以遂成。”所言大者,即心之全体也,事者即心之妙用也。大哉!心体广阔无际,泛应无穷,寂寂虚灵,含具众理,能应万事者矣……
心体“广阔无际,泛应无穷,寂寂虚灵,含具众理,能应万事者矣……”连诸佛出世也只是作为先知向人们宣说这个道理,而众生修行也就更离不开修心:
若夫阿罗汉得之,具五神通位登四果,辟支佛得之,出无佛世度有缘人,诸菩萨得之,行愿资智悲齐运,佛世尊得之,万行圆融,十身满证。至哉!此法无一理而不统,无一理而不该,物物全彰,头头显露,尘尘叶妙,法法归源。
总之,楚山和尚作为明代巴蜀禅系的领军人物,他的有关文献基本上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禅宗的面貌,他本人对佛法有较深的理解,又经常开场讲法,是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僧,今借助刚刚整理出的资料对他的禅法进行分析,无疑于窥豹一斑,不足之处,请方家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王宏涛,河南洛阳人,西北大学佛学所博士。研究方向:世界宗教与文化。
① 《大乘起信论》16页,马鸣著,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4
② 《大乘起信论》12页,同上。
③ 《坛经》29页,惠能著,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