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人生佛教与瑜伽方法——杜文仁(4)

分享到:

   所以太虚大师是基于自己的「实证」体悟而分大乘三宗的。他以大乘诸宗融摄人间两般文化﹝52、中p148-181﹞,也是以他的体悟所生的见地.因此他说诸法实相,是「无可言n思,唯证相应」﹝53﹞的,这句话他做到了。

   九、禅定与菩萨行

   他是否以此自满呢?不然,他说: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第,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54、太268-9﹞

   太虚大师虽说「无求实时成佛之贪心」,但「仰止唯佛陀」,佛陀是有「无上遍正智」的,所以太虚大师仍有遗憾,有诗为证:

身世今盈四十九,劳劳役役何为生?

愿得无上遍正觉,愿度无边苦有情﹗

我今修学菩萨行,我今应正菩萨名。

愿人称我以菩萨,不是比丘佛未成。

   人生佛教的创建者太虚大师,确特重视「实证」佛菩萨的境界,以完成不断进化的菩萨行大乘佛法世界。他曾说「佛法建立在果证上」,故而亦曾从九世班禅喇嘛受金刚阿阇黎灌顶,欲进一步证得密咒乘之果﹝56、年368﹞。直可谓通达无碍而精进勇猛,确是知行合一之人生佛教倡导人。

   十、结语

   太虚大师之「人生佛教」并非无根之玄想,亦不止于悲愿所出,他将悲心化为禅之行动。深入心经,得定境了悟。以细微的体验亲证佛法,这并非概念玄思或考订经籍之佛学家可比。既非演绎家,亦非归纳家,乃直证家。定有所得,故慧有所进,依此开出融摄佛宗,平章宗教,含盖世学,深入因果的人生佛教。人生佛教之形成固然有种种的外缘,但人生佛教之确证,乃瑜伽方法之功,无先前瑜伽禅定之体证,便无后来人生佛教之果敢、精微而广泛之发展,人生佛教之成立,足以破斥「内圣」无关于「外王」之俗见。这也是他在〈人生观的科学〉一文中,再三致意者。走人间佛教之路,而无深入之禅定修持,慧必不深,将同俗学,被因果所缚,非能力转乾坤者,非宗佛教者,亦可从太虚大师之生平与志业中得到深入的启示,将人生之境界,提升至更高处,毕竟近世以来悲智双运的哲人,能与世上各思想家、行动家平张诸法而助益之人实属凤毛麟角。值此西力压迫言论、见解、感觉都遭熏染西无以自觉、自拔之际,再度回顾太虚大师之人生佛教,真觉其为警世之宏钟,救世之良药。有志之士,当循其意趣,向前推进,完成他所未能完成之志业。既不偏于自了的证悟,亦不偏于慈悲的善行。

——————————————————————————————

引 用 书 目

1:《太虚文集》﹝文殊?台北?1987﹞

2:《太虚大师自传》﹝普门?台北?1986﹞

3:《人生佛教真义》﹝人生佛学中心?槟城?1975﹞

4:《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佛光?台北?1997﹞

5:《太虚大师年谱》,印顺编﹝正闻?台北?1980﹞

6: 见Discourses on Tantra vo1?2 by shrii shrii Anandamurti﹝Anandamarga Publication,Calcutta,1994﹞

注 释

1:《太虚文集》,页155

2:同注1,页231

3:同注1,页195

4:同注1,页196

5:同注1,页195-6

6:同注1,页196

《太虚大师传》196

8:同注1,页209

9:《人生佛教其义》,页29

10:同注9,页29

11:同注1,页173

12:同注1,页173

13:同注1,页174

14:同注9,页29-30

15:《太虚大师自传》,页74

16:《太虚大师年谱》,页210。铃木大拙对于胡适的批评重点也在于胡适的禅学研究与禅的经验:「实」不相干,他说:「做为一个历史家,胡适知道,禅的历史环境但却不知道禅本身。」,见其《禅学随笔》﹝志文?台北?1993﹞,页156。铃木自道其修禅的体验, 见《禅天禅地》﹝志文 杂潮文库?台北?1986﹞

17:同注9,页28

18:同注9,页28

19:同注9,页20

20:同注1,页20

21:同注1,页170

22:同注1,页170

23:同注1,页166

24:同注1,页168

25:同注1,页167

26:同注1,页157

27:同注1,页157

28:同注16,页188

29:同注1,页166

30:同注1,页266

31:同注1,页267-8

32:同注1,页266

33:同注15,页63

34:同注15,页63

35:同注1,页268

36:同注15,页72

37:同注1,页300-1

38:同注1,页300

39:同注1,页26

40:同注1,页226

41:同注1,页28

42:同注1,页91

43:见《年谱》,页456,内文释「波史」,波士当时代表印度独立运动的革命派,而与主张非暴力的甘地派有严重的冲突。太虚大师当时见到波士时,波士由于甘地派干部的杯葛,被迫辞去国大党主席的职位,另行建立「前进团」﹝Forward Bloc﹞号召印度民众起而推翻英国统治。

44:见Discourses on tantra vo1?2 、p33﹝ Ananda marga Publication,Calcutta,1994﹞

45:瑜伽功夫且有成的人,体验到「万物为一体」有「民胞物与」之认识,所以在物质生活上,不可能主张以我执的利己主义为人格基础的资本主义。例如儒家的社会理想:大同世界,便是一种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思想的自由,则是另一回事,不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46:同注16,页480

47:同注15,页23

48:同注15,页52

49:同注1,页266

50:同注15,页51

51:同注16,页85-6

52:〈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收于《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佛光?台北?1997﹞

53:同注1,页147

54:同注1,页268-9

55:同注16,页436

56:同注16,页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