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面临着东西方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力量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烈冲击,佛教界经过长期反省,终于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具有现代价值的重要理论成果——人间佛教。由于人间佛教所具有的契理契机的特征,体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所以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形态。随着国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当代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无容置疑的是,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和谐的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勇于正视矛盾,知难而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人间佛教中净土思想的实质及其现代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间净土思想的核心
众所周知,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印顺法师在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他出家前接触到的家乡的现实佛教也有关系,但与国学大师梁漱溟对其“离佛归儒”原因的说明,更是直接相关。
1938年冬,当梁漱溟在汉藏教理院演讲中提到佛教缺乏“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时,印顺法师的心弦受到了猛烈的振颤!带着这样的问题,1940年当他在贵州大觉寺读到《增一阿含经》中“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时,茅塞顿开: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趋于鬼化、神化的佛教!在印顺法师看来,这一句话完全可以消解梁漱溟对佛教的质疑。佛教思想与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完全可以为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实现发挥重大的作用。此后,印顺法师砣砣以求,从印度佛教史的发展脉络中,从大乘佛教的三系嬗变中,逐渐清理出了佛教人间关怀的本质,揭举出了人间净土的要义。
综合印顺法师的各种表述,我们认为,印顺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有两个核心的观念,一个是人本,一个是创造。
首先,人本是人间净土思想的核心。在1952年以后,印顺法师应仁俊法师之请,先后开示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等一系列演说。在这些演说中,印顺法师第一次清楚、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间净土及其理论基础的看法。印顺法师认为,人间佛教具有“契理与契机”的性质,这也是佛法最重要的特征。他认为,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向于佛道的,用不着标榜神奇,从平实稳健处着手做起。印顺法师之所以对“人本的大乘法”充满信心,主要在于他认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基础。一是“法与律的合一”。二是“缘起与空的统一”。印顺法师认为:“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他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的,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三是“自利与利他的合一”。大乘佛教一直主张,菩萨的自利,主要是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行相应。所以,凡是不为自己着想,存着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趣向佛果了。就“契机”来说,印顺法师结合现代中国人的特点,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出如下三点:一是“青年时代”。他认为当前的这个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
中国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面临着东西方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力量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烈冲击,佛教界经过长期反省,终于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具有现代价值的重要理论成果——人间佛教。由于人间佛教所具有的契理契机的特征,体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所以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形态。随着国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当代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无容置疑的是,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和谐的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勇于正视矛盾,知难而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人间佛教中净土思想的实质及其现代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间净土思想的核心
众所周知,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印顺法师在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他出家前接触到的家乡的现实佛教也有关系,但与国学大师梁漱溟对其“离佛归儒”原因的说明,更是直接相关。
1938年冬,当梁漱溟在汉藏教理院演讲中提到佛教缺乏“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时,印顺法师的心弦受到了猛烈的振颤!带着这样的问题,1940年当他在贵州大觉寺读到《增一阿含经》中“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时,茅塞顿开: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趋于鬼化、神化的佛教!在印顺法师看来,这一句话完全可以消解梁漱溟对佛教的质疑。佛教思想与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完全可以为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实现发挥重大的作用。此后,印顺法师砣砣以求,从印度佛教史的发展脉络中,从大乘佛教的三系嬗变中,逐渐清理出了佛教人间关怀的本质,揭举出了人间净土的要义。
综合印顺法师的各种表述,我们认为,印顺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有两个核心的观念,一个是人本,一个是创造。
首先,人本是人间净土思想的核心。在1952年以后,印顺法师应仁俊法师之请,先后开示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等一系列演说。在这些演说中,印顺法师第一次清楚、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间净土及其理论基础的看法。印顺法师认为,人间佛教具有“契理与契机”的性质,这也是佛法最重要的特征。他认为,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向于佛道的,用不着标榜神奇,从平实稳健处着手做起。印顺法师之所以对“人本的大乘法”充满信心,主要在于他认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基础。一是“法与律的合一”。二是“缘起与空的统一”。印顺法师认为:“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他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的,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三是“自利与利他的合一”。大乘佛教一直主张,菩萨的自利,主要是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行相应。所以,凡是不为自己着想,存着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趣向佛果了。就“契机”来说,印顺法师结合现代中国人的特点,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出如下三点:一是“青年时代”。他认为当前的这个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