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略谈早期“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魏道儒(2)

分享到: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起源问题,曾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发表了很多新见解,或者认为源于中国禅宗,或者认为源于大乘佛教,或者认为其思想精要孕育在佛陀生前的早期佛教之中,或者认为源于清代佛教。各种思考无疑都会启发人们拓宽对人间佛教和传统佛教的认识。因为,在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确包含了不同时代佛教的诸多因素。但是,印顺法师的观点似乎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不过,从人间佛教的思想本质和适应时代的角度来观察,人间佛教完全具有全面创新的性质。因为,它所要适应的和与之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前所未有的,它所遇到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方面讲,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也是创新的。

其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贯穿到人间佛教理论的始终。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成为他的人间佛教理论的精髓。把以人为本作为衡量是否真正佛法的准绳,作为判别整体佛教的标准,不但是对关爱众生的佛教固有传统的创造性继承,而且使其思想具有强烈的理论批判精神。

应该指出,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传统佛教教义中,都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像印顺这样论述和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能不说是对古代传统思想的发展。总的说来,印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从完善太虚“人生佛教”方面突出“以人为本”,这也是他用“人间佛教”代替“人生佛教”的重要原因。

正如他自己所反复申明的,他的“人间佛教”理论在多方面受到太虚大师的影响,同时,也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在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方面,正是这样。

太虚在倡导“人生佛教”的时候,也强调应该“重视现实的人生”。但是,为什么还要用“人间佛教”来取代它呢?印顺认为,人生佛教在对治方面,“偏于死亡与鬼”,是着重于纠正对死亡与鬼的信仰和重视。“人间佛教”则不但对治了这一个方面,而且“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由于“人生佛教”强调“重视现实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它并没有偏离佛教的根本宗旨。但是,人间佛教对它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则是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进一步阐明佛法的“真意义”。印顺长老指出:

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的昌明。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

为了使佛教昌明,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人间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二)、结合佛教的不同法门来论述“以人为本”。他认为,修行任何佛教法门,都应该以尽到人的本分为基础,都要依靠人。建立“人间佛教”,并不排斥修行佛教的其它法门。印顺曾经列举印光法师的例子指出:印光平生极力弘扬念佛往生法门,但是:“他没有忽视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意义”,他是把“尽到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这就是说,修行佛教的任何法门,都要以依靠人、尊重人为基础,要把“人间佛教”的精神贯彻到一切佛教修行法门中去。

(三)、从阐述佛法精要的角度阐释“以人为本”,用是否“以人为本”为标准来判别和衡量整体佛教。印顺指出:“如印度的后期佛教,背弃了佛教的真义,不以人为本,而以无为本(初重于一神倾向的梵天,后来重于泛神倾向的帝释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变化。”在他看来,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背弃了佛教的真义”。是否“以人为本”,成为印顺判定佛法真伪的试金石。

(四)、从修行的总过程方面强调“以人为本”。趋向佛果的修行过程,就是为了人、服务人的过程。印顺继承太虚的思想,强调从人乘法趋向佛果。即人通过修行菩萨行而成佛。如何趋向佛果呢?他指出:“凡不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趋向佛果了。”因此,个人的成就佛果,只有在为了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才可能实现。

(五)、从树立修道理想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成佛的过程及其成佛的实现,就是净化人、塑造人的过程,是所谓“人格的最高完成”。他认为,在人间成佛的过程是:从做人开始,通过圆满修习菩萨行,达到成佛的目的。所谓“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他从研究整体佛教中去阐述和弘扬“人间佛教”,也从研究整体佛教中去寻找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他指出:“从全体佛法中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谐、福乐、清净为理想、为标准。”印顺倡导“人间佛教”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他把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贯穿到“人间佛教”理论的始终。显然,这是对佛教关爱众生的优良传统的创造性发展。

太虚和印顺都是在力求把握佛教时代主题中酝酿其思想,都是在深度开发佛教精神本质的基础上提炼其核心内容,都是在结合社会的发展中充实和完善其理论。他们确立的人间佛教的重要理念、重要原则,长期为海峡两岸的佛教界领袖所继承和弘扬。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世纪的中国佛教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其一,结合佛教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振兴佛教的方案,推出改进佛教的措施。

太虚提出“人生佛教”理论,倡导三大“革命”,都是结合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并不是无的放矢,凭空想象出来的。印顺丰富和完善“人间佛教”理论,也是紧紧抓住“对治”佛教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正如印顺所说,“人生佛教”是为了纠正“专重死与鬼”的现象,人间佛教则进一步纠正重天、重神的现象,使佛教既不被俗化也不被神化。

当前的佛教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中期的佛教。在新世纪,中国佛教处J?良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肩负着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使命。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建设新世纪的中国佛教过程中,也要面对新的社会现实,要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解决佛教与社会协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所以,建设新世纪的中国佛教,首先也应该从深入调查和研究当前佛教情况出发,准确把握佛教发展的时代主题,敏锐捕捉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

其二,深刻认识人间佛教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太虚把自己振兴佛教的实践称之为“改进运动”,称之为“革命”运动。这是对振兴佛教重要性的认识,是对建设新佛教艰巨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对我们认识整个人间佛教运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