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李利安

分享到: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新的佛教发展运动或新的佛教思想与实践体系,肇始于近代的太虚大师,后来经过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在海峡两岸获得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获得教界、学界和政界前所未有的认同。不过,人间佛教在推广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依然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实践推广的不畅,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理论难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众所周知,人间佛教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士发起和推行起来的新佛教运动,加之学术界理论把握的大量渗入、政界理论阐释与实践导引的参与、文化与企业界等不同社会层面的佛教居士的不同实践示范,所以,尽管各人的理论建构、解释系统或理解体系可能是完整的,而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所以,笔者在这里讨论的人间佛教理论问题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而所谓的一般意义,是视角的宏观性,不直接针对某时某地某人的具体思想与具体做法,而是从总体上对人间佛教的基本特性基本趋势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反思。

人间佛教在当今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就在于“人间佛教”四字之中。只要合理论证和理解“人间”、“佛教”以及“人间”与“佛教”的关系,人间佛教才可能在理论上站立起来。而只要在理论上站稳脚跟,人间佛教才能在实践上推广开来。

“人间”就是我们人类目前的理性认识能够把握的并以此为基础的世界,包括个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已经认识并赖以生存的那部分自然界。人间具有客观性和现世性,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对象。“佛教”尽管也有各种非宗教化的解释,但一般来说,人们还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释的,于是所谓“佛教”就被定义为成佛的宗教或者觉悟的宗教。无论是大小乘共有的觉悟,还是成佛,其中都包含着超理性的因素,而在佛教庞大的理论体系中,“佛”概念的展开则更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超人间特性。于是,直面人间问题、具有强烈人间性的佛教便同时散发着强烈的超人间特性。如何定位佛教的人间性,如何把握佛教的超人间性以及超人间性中所蕴含的人间性,如何处理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的关系,总之就是如何把握人间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这正是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一、人间性是佛教的固有特性

在各种思想学说当中,宗教的问题应对意识最明显也最强烈,所以,宗教总是有一套系统而详细的发现人类问题、解释人类问题、解决人类问题、超越人类问题的学说。所以说,人间问题正是所有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宗教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总根源。离开了人间的问题,宗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将顷刻间崩塌瓦解。佛教人问性也由其所应对的人类问题而得显现。这种人间性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人间性;二是佛教解决其所应对的问题的方法的人间性;三是佛教解决问题的目标的人间性。这三个个方面彼此呼应,相互统一,成为佛教立足人间的关键。

人间问题的存在是佛教得以产生的动力,也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佛教所应对的问题都是人间的,这种人间性可以再分解为问题发现的人间性、问题特征的人间性和问题根源的人间性等不同的方面。从问题的发现来看,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更不是在解脱的彼岸发现众生的问题,而是在六道中的人道之中发现了众生的苦。从问题特征的人间性来看,佛教所应对的问题无论是其种类的划分,还是具体的表现,都是人间性的,本质上讲并不存在非人间或超人间的问题;从问题根源的超人间性来看,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根源都是人间的而非超人间的,人的任何问题都是由人自身导致的。根据佛教的教义,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和创立佛教,就是因为人问有问题,需要尽快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是应人间的问题而生的,也是应人间的问题而成道的,释迦牟尼是问题的天空中升起的太阳。佛教最根本的四谛学说中第一谛就是关于人间问题之本质的说明,而第二谛则是对人间问题之根源的分析。

佛教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也具有强烈的人间性。这种人间性可以分解为问题解决方法的人间性和问题解决目标的人间性。李申先生认为,宗教是以非现实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行为方式,他强调了宗教的使命是解决人类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人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当然也是人间性的。不过李申先生认为,宗教解决人问问题的方法是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非人间的。笔者也承认宗教同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相对于后者解决问题方法的人间性来讲,宗教解决问题方法带有超人间性,也就是李申先生所说的非现实性,这是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宗教并不绝对地、单一地借助这种非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历史上,宗教在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还广泛依靠现实的也就是人间的方式,特别是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宗教的不断进化发展,现实的、人间化的方式日益占据主要的地位。当然,宗教往往将这种现实的方式解释成超人间力量的意旨或通过其他方式为其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这种解释之后和外衣之下的现实方式同完全借助神灵力量的非现实方式是有本质不同的。佛教也是一样,在佛教解决人间问题的方法中,既有超人间性的方法,也有人间性的方法,而超人间的方法其实也含有浓厚的人间性。佛教把所有修道法门总结为福慧双修两个方面,而最根本的还是智慧的修证。智慧虽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但毕竟只有人通过人间化的途径才能证悟。为了获得智慧而进行的修福,更是始终围绕人间的一切善性培养而展开。佛教中也有为了获得智慧而进行佛力加持、咒语神通的方法,特别是为了解决当下问题和来世的问题,借助于念诵佛菩萨名号从而获得超人间力量帮助的方法就更为普遍。但是,这些超人间的方法其实都是以人间化的方式来推广的,也是靠人间化的理解来执行的,更是直接服务于人间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超人间方法其实也含有浓厚的人间性特征。

解决问题必然伴随着问题解决之后的目标。佛教在所追求的目标这方面也体现出强烈的人间性,具体来看,这种目标的人间性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纯粹人间化目标的绝对人间性;二是超人间目标中所包含的人间性。人间化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是人间化的终极性解脱目标,如人间佛教所追求的人间净土,禅宗的最高解脱境界成佛等,这些目标具有终极解脱的意义,但并非在一种超人间的境界,而是在现世、在此岸就能实现的人间化境界;二是人间的各种当下现实问题的解决,如贫困的消除,病痛的解除,牢狱的脱免,盗贼的败退,强敌的制服,危境的终结,愿望的实现等。这些相对的离苦得乐尽管不是佛教的最高目标,但依然是佛教向信徒承诺的核心功能。所谓超人间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是没有解脱之前的来世善报;二是超人间的终极解脱目标,如往生极乐世界,这些超人间化的问题解决目标直接针对着人间的问题,也只有通过人间才能到达,所以这种超人间的解脱目标其实并不是绝对的超人间,而是与人间相互呼应并以人间为基础的超人间,其中依然包涵着很浓厚的人间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