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人之所以有烦恼和痛苦,主要原因是“三毒”,即“贪”、“嗔”、“痴”。“贪”作为“三毒”之一,指的是超出人基本生存需要之上的需要,是无法满足的。拜金主义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思想中没有彻底革除贪欲,这是与佛教所提倡的主体对外在物质世界的依赖降低到最低程度相违背的。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中,曾严厉地批评:“佛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弥;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机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
太虚大师在对闽南佛学院院生讲“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时,提出了他理想的僧教育目标,“不是去模仿学作讲经法师而已,必须要学习整个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劳勤、淡泊,要能做担水、扛柴、洒扫、应对,以及处事理事、修禅弘法的工作。”这其中的“勤苦”、“淡泊”尤应为今日所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