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藏传佛教史 >>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分享到:


·期刊原文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班班多杰

[北京]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55-63页

 

--------------------------------------------------------------------------------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这已成定论,人所共知。但据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他空见”非觉朗派一宗之独唱,在藏传佛教史上,除噶丹派和格鲁派以外的其他几个宗派的主要教义都是“他空见”,亦称“他空了义中观见”、“唯识了义大中观见”等。康区八蚌寺著名佛学大师元丹嘉措即认为:“……若夫随莲师学之旧派后期大德,广慧无垢光尊者,噶举之玛巴、米拉、达波,乃至总持圣教大善知识广慧法德源尊者暨噶举四系八支诸大德,萨迦诸侄叔法王,四龙班禅、博东大师、明显觉朗大师笃波慧幢意旨之多罗那,凡觉朗噶举历代所传大师其所取宗见,皆纯是他空之中见。唯内许宗义差别,略有不同。”(元丹嘉措著:《西藏宗教源流简史》,见《藏史论文集》上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203页。着重号是笔者加的)这可谓是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之说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藏传佛教史,便会发现,此见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但是对元丹嘉措所讲的这种“他空见”必须作狭义和广义的鉴别。

      一、宁玛、觉朗与“他空见”

    宁玛派与觉朗派是用“三性”与“二谛”说来阐释“他空见”的,宁玛派学者郭若扎西说:“遍计执是指虚空等一切无实物,由于分别心上呈现之色等境之现分,于名上贪著其义,于义上错乱其名,名和义之关系,内、外、中、边、善、恶、大、小、方分、时分等,由心所增益之一切所执”。(郭若扎西:《郭扎佛教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藏文版,第77页)
    觉朗派著名学者多罗那塔也有同样的说法:“遍计执是指空虚等一切无为法和出现于分别的色境之有,以及名住义,乱义为名的名义关系,内、外、边、中、大、小、善、恶等各方面由心所增益所执的一切。”(多罗那塔:《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见《觉朗派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302页)意思是说遍计执是表达一种意义而施设的假说,但是人们却把以这种名言、概念表示的一切对象,执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并以此名言、概念对事物和自我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种种自相,其实,这种自相并不能表示对象的客观性,实质上,事物和名言、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世俗的人们硬要把它们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名言、概念表示了对象自身,这就把概念实体化了。以这种错误的认识指导行动,就会招致种种感情上和心理上的痛苦。
    其次是“依他起性”,郭若扎西说:“依他起性是指能所二取呈现为法之识,由无明习气而成为依他起,即是所现故”。(《郭扎佛教史》,第77页)多罗那塔也说:“是指能执所执法中的识,即成为无明习气的依他起,故为有”。(《中观他空思想要论》第297页)这是说所谓依他起自性,就是指依托各种因缘而生起的一切现象,人们遍计所执的种种现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所依托的,它所依的自性,即是依他起自性,这里所指的“他”,就是“识”。即主要是指阿赖耶识种子,树立了依他起便把一切都系于一心了,这样,各种法的名言种子,即无明习气都藏在阿赖耶识里了,依托于阿赖耶识而存在,从这些种子的现行中产生了一切事物和现象,这样就把一切现象归结为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自性缘起也就演变为阿赖耶识种子缘起,这就使三自性说导向了唯心主义。
    再次是“圆成实性”,郭若扎西说:“自觉自明而离一切戏论即圆成实的定义。法性、法界、胜义谛均同义”。(《郭扎佛教史》,第77页)多罗那塔说:“圆成实,即指远离一切戏论之自证自明,即法性、法界、性空、胜义谛等名的差别”。(《中观他空思想要论》)安立在依他起上的遍计执当然是不真实的,去掉它(即戏论)就能显出诸法的真实本性来,它便是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性。
    他们还把“三性”和“二谛”联系起来了,郭若扎西说:“遍计执于世俗中无,依他起于世俗中有。遍计执是假立而有,依他起是实体而有。①圆成实性则此二皆非有,是无戏论而有”。(《郭扎佛教史》,第77页)多罗那塔也有相同的论述:“世俗没有遍计执,世俗有依他起,世俗也无圆成实,胜义有圆成实,故实有。若尔,遍计执是假有,依他起是实有,圆成实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的性空,依他起是有的性空,圆成实是胜义性空”。(《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这是说遍计所执自性是出于遍计的执着,不是有而是无,所以是世俗中无;依他起性是遍计所执自性生起的依据,是有,故说世俗中有,不过它与遍计执相顺,它的生起是由于遍计执的种子,生起以后又有遍计执的安立,所以,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假有,故谓世俗中有,于胜义中则无有,到了圆成实性,则可以说是离戏论而有,即胜义中有而世俗中无,这是说圆成实自性是去掉安立在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自性,从而呈现出事物本身的真实性,这个有便是实有,是实体。这样,宁玛、觉朗用三性和二谛清楚地阐明了“无有”、“假有”、“实有”的关系,即得出了“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性是无谛实,为幻有,是世俗虚妄”,(同上)也就是说它是虚妄不真而生灭变化的,它是世俗谛的范围,圆成实性是自性实有而又恒常不变的,它是属于胜义谛的范围的结论,这就为“他空见”的提出作了理论铺垫。宁玛派和觉朗派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空见”的学术命题。郭若扎西说:“此如来藏圆成实性的自性,任何时候都不空,由世俗之‘他’从无始以来即空,故此圆成实性即是他空而不是自空,所以,诸世俗分由他之自性空之空分上说由自己之自性也空,胜义只是由他之自性空故,说这个理的就叫作‘他空中观见’”。(《郭扎佛教史》,第77-78页)多罗那塔说:“圆成实善逝藏者,任何时候自性都不空,其他世俗从初住空。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这样诸世俗在他空性上自性亦空,因为胜义是从他性空,所以,这种说法就是他空中观”。(《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圆成实性是胜义谛,其本身自性不空,它是自性实有、恒常不变的,由于无明习气的作用沾染到圆成实性上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性这些世俗之他物才是自性空,所以,性空不是自空,而是他空。这样,“他空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