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汉魏两晋佛教史 >>

道安:从玄学二元论到般若反二元论(3)

分享到:

   通过对佛教禅学与般若学的吸收与运用,东晋知识界对内心超越与哲学的渴求得到相当的满足,较之正始时代,知识界的思想面貌有明显的改变。《高僧传•支遁传》说,晋哀帝即位,曾“频遣两使”,“征请”支道林(即支遁)“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谢安也说较之支道林,嵇康也应“努力裁得去耳”。
   《支遁传》载,支遁“赏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读《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注:慧皎:《高僧传》第四卷,中华书局汤用彤校注本,1992年版。)《支遁传》还说起“太原王濛,宿构精理,撰其才辞,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濛渐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注:慧皎:《高僧传》第四卷,中华书局汤用彤校注本,1992年版。)
   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重振,在《道安传》中,其事例触目皆是。该传述道安为时贤所重,举名士习凿齿给谢安的书信中所说,“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尊教,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注:慧皎:《高僧传》第五卷,中华书局汤用彤校注本,1992年版。)甚至有前秦苻坚“以十万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即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的美谈。所有这些,对照比较,以莺鸠自况,望海鸟兴叹的阮籍及其时代,真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了。
   大约在抨击禅学中的“本无”二元论的同时,支道林、道安还关注、研究了大乘经论中的修行十地说,认为从初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中,第七远行地有无并观、具足智慧,为悟理之全分,以后无新起者。因而以第七地为顿悟地。可见道安、支道林吸收般若思想,不仅对旧禅学的二元论思想基础予以批评,还能及禅法不次第修习论。所以慧达《肇论疏》将支道林、道安的禅法归于“小顿悟”。现代学者吕澂先生说,道安对禅学有研究,最后并把禅法融于般若之内,也是这个意思。
   总之,尽管道安的思想有不少佛教初传时期的过渡性、复杂性,支道林身上也保留了许多旧哲学的印痕,但是,作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理性潮流的领袖人物,他们毕竟率先跨过了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艰难过渡期,推动中国的思想潮流从玄学二元论,通过禅学,转向宗教二元论,最终走近般若反二元论禅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随着中国佛学的发展,中国思想大踏步地进入一个新的更丰富多彩的时期——以宗教理性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作者简介】刘孟骧, 暨南大学《暨南学报》副主编, 副教授。 广州市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