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汉魏两晋佛教史 >>

南北朝禅学

分享到:
【内容提要】南北朝时代,禅学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方式,尤其是在北朝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禅师传承关系和禅僧群体,在南朝则是沿着长江两岸和浙东出现多处禅修基地,颇具时代特色。本文拟就南北朝禅学及其特点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北朝禅学
   与南朝佛教比较而言,北朝佛教侧重实践,尤其是禅观。一些本土的知名禅师往往师承外域来华禅师,尊奉某类佛典,诵经修禅,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传承关系和禅僧群体。他们分布于河西、长安、洛阳、邺城等由西到东的广阔地域,可谓禅法弥满北土。
   据现有资料可知,著名而有影响的北朝禅师,主要有以下五系:
   第一系是从佛驮跋驮罗到玄高再到玄畅、法期等,此系的关键人物是北朝著名禅师玄高(公元402-444年)。玄高早年赴关中从师佛驮跋驮罗,精通禅法。后西隐麦积山,有“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注:《高僧传》卷11《玄高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7页。)又从外国禅师昙比毗学习禅法此后居河北林阳堂山,徒众三百人。玄高实为西北禅学的宗师。应北魏王朝之请,玄高往魏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弘禅化。后因赞助太子晃共参国事,被太武帝所杀。一年多后,太武帝下令毁佛。玄高修持的禅法是“出入尽于数随,往还穷乎还净”(注:《高僧传》卷11《习禅篇后论》,《大正藏》第50卷第400页。),即所谓的数息观。《高僧传》本传还渲染玄高禅法的神灵性。玄高的重要弟子有玄绍、僧印、玄畅等人。其中日后影响最大的是玄畅。玄畅在玄高被杀后,南下潜逃扬州,后又赴荆州,西适成都,再转入岷山齐后山,结草为庵。史载玄畅精于“三论”,更是较早弘扬《华严经》的禅师,他广泛地融合佛教“空”、“有”思想,以主导禅修活动,从而发展了玄高的禅法(注:《高僧传》卷8《玄畅传》,《大正藏》第50卷第387页。)。玄畅的弟子法期被赞为“有禅分”,精于禅法,禅修功夫颇深(注:《高僧传》卷11《法期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9页上、下。)。
   第二系是从佛陀禅师经道房到僧稠再到昙询等。此系的关键人物是北齐著名禅师僧稠(公元480-560年)。佛陀禅师又称跋陀,天竺人,自西域来华,至魏平城。后随帝南迁,并在嵩山少室立少林寺,闻风响会者,达数百之众。少林寺以禅法驰誉北方。僧稠初从佛陀弟子道房,受止观法门,后又从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苦修得定,深有所证,获佛陀印可,赞扬他说:“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注:《续高僧传》卷16《僧稠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3页下。)僧稠在嵩岳一带讲学,徒众甚多。后又应齐文宣帝之请,到邺城弘法。史载“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帝曰:佛法大宗,静心为本,诸法师等,徒传法化,犹接嚣烦,未曰阐扬,可并除废。”(注:《续高僧传》卷16《僧稠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4页上、中。)帝亲自郊迎,礼敬备至。听闻僧稠说法后,认为禅修是佛法的大宗,立即从受禅道,并强调义理低于禅道,可以废除。文宣帝晚年还远赴东山寺坐禅,足见僧稠影响之大。由于僧稠在传播禅法上的突出贡献,道宣把他和菩提达摩并称,强调僧稠的历史地位(注:《续高僧传》卷20《习禅篇后论》,《大正藏》第50卷第596页下。)。
   《高僧传》本传载,僧稠修持的禅法,一是依《大般若涅槃经•圣行品》所讲的“四念处法”修持。“念”,系念,观照。“念处”,内心静寂的观想作用。“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四观来破除世俗所持的“常、乐、我、净”的观念。文云:“此身如是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当于何处生引贪欲?若被骂辱,复于何处而生瞋恚。若他来打,亦应思维;如是打者,从何而生?……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缘横瞋于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阴身故。”(注:《大正藏》第12卷第675页下。)如被人辱骂痛打,是因有我身而招惹此咎。“四念处”就是通过摄念调心以求忍受一切痛苦烦恼,勘破一切无常无我,断除一切妄念欲想。二是修持“十六特胜法”。此为从数息观到观弃舍法等十六种观法,是定性多的人修持的方法,因优胜于“四念处”等禅法,故名。实际上只是比较强调对禅定喜乐的感受,和体验喜乐感受的无常性,而内容并没有超出“四念处”禅法的范围。此外僧稠还“修死想”,《成实论》有《死想品》,“死想”是观想死的相状。“修死想”是通过观想死状的种种不净秽,以灭除贪欲。史载,“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注:《续高僧传》卷16《僧稠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3页下。)
   僧稠的弟子中有昙询等,昙询“化流河朔,盛阐禅门”(注:《续高僧传》卷16《昙询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9页中。),在北朝传播禅法颇有影响,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
   第三系是从勒摩提到僧实,再到昙相等,其中北周著名禅师僧实(公元476-563年)是此系的核心人物。勒那摩提,印度人,精于瑜珈师禅法。后来华,入洛阳译经。北周僧实来到洛阳,遇勒那摩提,从受禅法,得其心要。勒那摩提赞扬僧实:“自道流东夏,味静乃斯人乎(注:《续高僧传》卷16《僧实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7页下。)!北周太祖礼请为国三藏。北周王朝上下,甚为敬重,遐迩闻名,声誉极隆。僧实偏于修持“九次调心”法。这也作“九次第定”,即“四禅”、“四无色定”和“灭心定”,合为九种禅定,为小乘古典禅法。“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定,是色界的四个冥想阶段。“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禅定,是无色界的四个冥想阶段。众生居住在三个界域: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具有淫欲贪欲的众生所居,色界是离欲的清净物质世界,无色界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唯有精神的世界。这三界是依次上升的境界。修持以上八种禅定,就能依次提升境界,由超越欲界的种种迷执,进而解除种种物质性的系缚。“灭心定”是灭除一切意识作用精神作用的禅定。这是“九次调心”法的最后阶段、最高境界。以上的九次第定,由一定入他定,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最后达到灭绝一切心思活动的境界。这是超越淫欲和贪欲、超越物质、超越精神,即超越众生三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