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3)
时间:2008-01-20 14:14来源: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65-69页作者:李少兵 点击:
民国佛教界辨析真假佛徒的活动,在性质上确实是一革新之举。因为一则它源于革新人士的认识,并由革新人士发动进行。二则它的宗旨是革旧布新、变旧为新。但这一活动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不足,集中表现在它缺乏系统性、条理性、共通性以及驳杂而少章法上。由于一些理论问题难以解决,以及多数僧众不配合,这些不足还很难弥补、很难克服。
这样,由于其自身不健全,再加上其他原因如社会大环境的动荡不宁,就导致了这一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亦为佛界有识之士所痛苦承认。“醉生梦死的家伙们——僧徒——依然是过着那‘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麻木的生活……他不管你把笔写秃了千万枝,他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他任是坐在蒲团上盘着腿子闭着眼睛过着他的酣蜜的呼呼的午梦了。”[①e]他们指出,辨析真假佛徒、纯洁佛教队伍的工作已进行了十余年了,但人们仍对僧众印象不佳,佛教仍受其连累,人们仍认为“佛教和其他的鬼神教,一样是提倡迷信、阻碍国民的进步思想的”[②e]。
辨析真假佛徒,对外挽回佛教佛徒的声誉,对内保证佛教革新事业的发展,其目的尽管没有达到,但这一革新举措仍有其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它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使很多佛界人士认识到了提高佛徒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当时佛教革新运动的主流改革僧伽制度运动的开展。当时,连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印光也认识到了“哲人日稀,法范日凋,法门无人,外侮常侵。改寺兴学,时有所闻。直至今日,危乎其危!若不整顿,立见倾颓”[③e]。二是有助于人们特别是教外人士加深对佛教和民国佛教界的准确了解。此项辨析活动中人们重点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是佛教的性质问题,综合分析其各种主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佛教其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的仪式(偶像、习俗、迷信说教)。这两部分的性质和功用是不同的,前者有探究人生、宇宙真理的一面,既力图解答世界的本源、结局、特质等认识论的最一般的问题,又意欲解决人生的价值、困惑及人的本质等对于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其结论虽不尽科学,却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之一,并以此吸引了有智识的知识分子等上层信众;后者是人类认识、把握自身和世界的一种荒唐而低级的方式,它能够迎合没有多少智识的下层信众的心理需求。就民国时期参与真假佛徒辨析活动的佛教徒来讲,基本上是重视并懂得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佛理的人士,其中又以革新之士居多。但其努力并未对占佛界多数的只信奉也只能信奉形而下的仪轨、迷信说教等的僧众产生多少影响。民国佛教徒的这种组成结构及其无法真正改变,也决定了佛界有识之士的各种革新运动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注释:
[①a] 太虚:《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海潮音》第16卷第1号第12页,1935年1月15日。
[②a] 欧阳渐:《辨唯识法相》,《内学杂著》,支那内学院蜀院1942年刻本。
[③a] 欧阳渐:《杨仁山居士传》,《学思文粹》第10卷,1947年钵水斋藏版。
[①b] 欧阳渐:《辨方便与僧制》,《内学杂著》,支那内学院蜀院1942年刻本。
[②b] 《现代佛教》第5卷,第5期卷头语,1932年5月10日。
[③b] 太虚:《救僧运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19期,1928年6月。
[④b] 杨仁山:《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杨仁山居士遗著》第7册,《等不等观杂录》第1卷,金陵刻经处1919年版。
[⑤b] 显教:《中国佛学界最近思潮之观察》,《海潮音》第6年第3期,1925年4月13日。
[⑥b] 唐锡如:《和尚道士及其他》,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第137期,1935年1月18日。
[①c] 见善因等人所登的“慎防假冒”的布告。《海潮音》第2年第1期,1921年1月20日。
[②c][③c] 大心:《真正学佛的道理》,《佛化新青年》第1卷第2号,1923年3月30日。
[④c] 蔡心觉:《佛化运动是什么》,《佛化新青年》第1卷第2号,1923年3月30日。
[①d] 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转引自石峻等人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0页。
[②d] 太虚:《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海潮音》第16卷,第5号第16页,1935年5月15日。
[③d] 寄尘:《中国佛教与现代僧伽》(续三),《人海灯》第7期第5页,1934年3月1日。
[④d] 一盲:《佛教漫谈》,《世间解》第1期,第22页,1947年7月15日。
[⑤d] 余日晖:《从几个不肖的僧徒说起》,《人海灯》第6期,第4页,1934年2月15日。
[①e] 寄尘:《中国佛教与现代僧伽》(续完),《人海灯》第9、10期合刊,第7页,1934年4月15日。
[②e] 黄忏华:《对于现在一般僧众的观察》,《海潮音》第16卷,第2号第17页,1935年2月15日。
[③e] 印光:《整理僧伽委员会就职发愿文》,《海潮音》第9年第8期,192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