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师与泉州开元慈儿院(3)
时间:2008-01-21 10:00来源: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4-41作者:王荣国 点击:
就师资力量而言,慈儿院十分注意选聘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社会黑 暗,而慈儿院属佛门清净之地,同时待遇比一般小学优厚。在当时人的眼里,在慈儿院 任教不失为一比较理想的工作处所,因此有不少教师要求到慈儿院任教。抗战前夕,在 开元慈儿院任教的教师大都有真才实学,有的是大专毕业的中学教师,有的曾任《泉州 日报》副刊编辑,有的教师经常为报刊撰稿。解放后泉州市名牌中学的几个教学骨干, 如叶在甲、吴邦雄、林雪等教师都曾在慈儿院任教过(30)。由于当年慈儿院的师资力量 强,因此教育质量比较高。“毕业生有的上中学、中专继续深造。”(31)
四
学校是事业性实体,其运作要投入大笔无尝的经费。慈儿院属于亦教亦养的慈善性质 的学校。它不仅要支付学生日常的教育费用,还要支付学生日常生活费用。所需的经费 比普通学校要多得多。据《简章》说,慈儿院的经费分为:“(一)开办费,由创办人完 全负担;(二)常年费,由创办人所住持之新加坡普陀寺、新加坡天福宫、安海镇龙山寺 、南洋吧双观音亭拨款补助;(三)常年基金由本院职员及本寺檀越与慈善家分途筹募, 收集巨款置产生息,以期久远。”(注:《泉州开元慈儿院简章》《佛音》第10、11、1 2期合刊。)就是说,开元慈儿院的经费除了开办费外,还有常年费。开办费由转道和尚 全部承担,常年费则由创办人转道等所住持之新加坡普陀寺、新加坡天福宫、南洋吧双 观音亭以及创办人圆瑛法师住持的安海镇龙山寺,“拨款补助”,剩余的必须从设立常 年基金生息解决。而常年基金则必须通过慈儿院的职员、开元寺檀越和慈善家分途筹募 ,以收集巨款而成。如此“置产生息,以期久远。”正如前文所说,《简章》是圆瑛法 师拟订的,募集“常年基金”的主张应是圆瑛首先提出的。早在宁波“佛教孤儿院”创 办之后,圆瑛法师就想设立基金生息,以期孤儿院能永远存在。他于1920年1月在《宁 波佛教孤儿院第二届报告序》中说:“我对于本院、既有未了之心愿,不能固惜其精神 。志在募集数万基本金,储存生息,庶使本院得以永远存在。”(注:黄夏年主编《圆 瑛集》第102页。)毫无疑问,在构想创办泉州开元慈儿院时,圆瑛法师就已有为其建立 常年基金的想法,并将其想法体现在《泉州开元慈儿院缘起文》以及《泉州开元慈儿院 简章》之中。
为了筹集慈儿院常年基金,使慈儿院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圆瑛法师在《泉州开元慈儿 院缘起文》中呼吁社会各方伸出援助之手,他说:“开办费用,已由转道和尚、转物当 家,全数负担,更思筹集基金,俾斯院永垂久远,故代尽未来际无告之孤儿,请愿于十 方宰官、居士、大慈善家、大资本家,各发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慨解施囊,共成永远 之慈善事业,恤孤之举,即寓有爱群爱国之至意,直接则造福于孤儿,间接实造福于社 会国家矣。”(注:《泉州开元慈儿院第一届报告书序》转引自明旸法师主编《圆瑛大 师年谱》第99页。)这篇缘起文写就于正在筹办慈儿院的民国13年(1924年)11月,一个 多月后即民国14年(1925年)1月15日在闽南佛化青年会的刊物《佛音》刊出,后又于192 7年在《佛化策进会会刊》第2辑上刊出,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广而告之。
不仅如此,为了筹集基金,圆瑛法师还亲自移锡南洋向各方募捐。据圆瑛法师在《泉 州开元慈儿院第一届报告书序》中说:“(民国)十五年春,念开办既成,而基金无着, 终非持久之计,于是远渡南洋,为孤儿请愿。”(注:《佛法之精神》[南洋星加坡工商 学校]《圆瑛法师讲演录》北京广济寺印本,第32页。)到了新加坡后,圆瑛法师四处讲 演为孤儿呼吁。如他在工商学校讲演《佛法之精神》时说:圆瑛前年“同本坡转道和尚 ,及其师弟转物三人,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教养兼施,定额一百二 十名,巳历一载。自愧不能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对此少数至穷苦而无告 之孤儿,应尽佛子之天职,与以教养之乐,拔其饥寒之苦。此次来南洋也是代为孤儿请 愿,筹集基金……。”(注:《培风学校讲演》[南洋麻六甲]《圆瑛法师讲演录》北京 广济寺印本,第48~49页。)又如他在马六甲培风学校讲演时说:“圆瑛创办慈儿院, ……放弃自己讲经工作,而为利孤之工作。仆仆风尘,筹募基金,而为永久巩固之计划 ……。”(注:转引自明旸法师主编《圆瑛大师年谱》第95页。)
当年前往南洋只能依靠船只飘洋过海,圆瑛法师为“孤儿”不畏惊涛骇浪之险而远涉 重洋,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新加坡居士王嘉禄先生慕名圆瑛法师已久,见圆瑛法师 特地为孤儿前来募捐十分钦佩,赋诗赞扬:“沧溟浩淼水天连,为与孤儿解倒悬,瓶钵 远飘呼将伯,禅灯午夜不成眠。”(注:《泉州开元慈儿院第一届报告书序》转引自明 旸法师主编《圆瑛大师年谱》第99页。)这次募集基金收到很好的效果。据圆瑛法师说 :“幸蒙各侨胞热心慈善,踊跃乐施,叻屿岬三埠,均组织董事部保管基金,俾垂永久 。”31946年,妙解在一篇文章中说,传闻圆瑛法师民国14年“渡洋赴星洲等处募捐基 金,据说不到几时即募得六十余万,在十二三年的时候,这算是一笔惊人的数目,可见 圆法师当时在一般人的信仰是何等的伟大?”(注:妙解《瑞范之罪》《佛教公论》复刊 第五期。)这虽然是传闻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事实。后来,圆瑛法师受请移锡福 州住持雪峰寺、嗣又移锡浙江,但他仍兼任泉州开元慈儿院之职。1946年米价昂贵,慈 儿院处境窘迫。泉州叶青眼居士在致上海聂云台居士函中说:“请重为禀白瑛公法师院 长(弟乃代理)设一方便。劝请泉籍同乡殷实者乐助一笔。或乘此时诸同乡进行募集梓乡 灾难项下指拨一笔。嘉惠孤寒。事属可行。籍重兄与法师代请。必得同情。出生巨效。 ”(注:《来函照登•聂云台老居士为泉州开元慈儿院呼柸》《佛教公论》复刊第五期 。)说明圆瑛法师当时仍是泉州开元慈儿院院长,而且仍然关心慈儿院的事,否则叶青 眼不可能在信中如此说。
五
圆瑛法师在创办慈儿院时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为其开办与募集基金积极奔走,以 及叶青眼等人的努力,开元慈儿院才得以延续下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据19 47年叶青眼在《办理佛教慈善工作三十年来之经过》中说:“儿童出路,查卒业已一十 八届,分散在农工商学侨各界讨生活外,每届优秀分子,为之设法资助升学,以求深造 ,并由其本人之能自吃苦进修之结果,现所知悉者薄有成就颇不乏人,……卒业后在德 师及龙岩简师学校卒业,出任各校校长教员……亦不乏人。……卒业后,亲近高僧大德 ,如弘一法师等,发大乘心,出家修戒,还得清净,准备为自利利他工作,普济一切, 又颇不乏人也。”(注:思归子《办理佛教慈善工作三十年来之经过》《佛教公论》复 刊第17期。)显然,慈儿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各界,以及弘法利生 的事业,而且其中大部分人后来也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厦门 市长的李文陵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注:陈永安《开元慈儿院院长叶青眼》《晋江文史 资料选辑》第1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