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宋代的功德寺和坟寺

分享到:


  
                             
  
 
  ·期刊原文


宋代的功德寺和坟寺

白文固

[西宁]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6-80页

 


--------------------------------------------------------------------------------

【作者简介】白文固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

   宋代从皇室到上庶皆尚祈福、敬鬼神,好取佛寺祠祖葬祖。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出于逃避赋税的目的,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受封建家族控制的坟寺和功德寺。各种名目的功德寺和坟寺的情况十分复杂,本文试对功德寺和坟寺的类别、创置、兴起、盛行情况及其拥有的宗教和经济特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功德寺和坟寺的分类

   宋代功德寺和坟寺的名谓繁多、内涵各异,若依寺院所司职能区分,其可分为坟寺类寺院和功德类寺院二大类。
   1、坟寺类寺院
   凡皇室、贵戚、勋臣及庶民之家为守护先祖的坟墓而设置的寺院均可称为坟寺类寺院,按建立者的政治身份不同可依次析分为陵寺、皇家坟寺、贵戚勋臣坟寺及庶民坟庵。
   (1)陵寺,就是皇帝的陵旁寺。宋代帝陵皆设有陵寺,真宗景德二年(1005)曾用国帑800贯“作永昌僧院于三陵之侧”(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四月20条。)。三陵者,应为宣祖(太祖父赵弘殷)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神宗朝又拟筑永昭陵(仁宗陵)寺。司马光为此上札子说,宣祖、太祖、太宗“三陵共有一寺,若独于真宗、仁宗各置一寺,则是尊奉之礼逾于祖宗”(注:《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二八《永昭陵寺札子》。)。他以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在谈礼制,却透露了从宋太祖生父赵弘殷到仁宗的各代帝陵皆筑有陵寺的信息。在宋之功德坟寺中,陵寺的地位最高,拥有诸多宗教和经济特权。
   (2)皇室坟寺,是指嫔妃、亲王、长公主等人的坟寺。宋代这类寺院较多,如:至道二年(996),太宗贤妃陈氏卒,葬于沙台寺,后来又改葬普安寺(注:《宋会要辑稿•后妃》三之二。);明道元年(1032),“真宗宸妃董氏(仁宗生母)卒,葬于洪福院”(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二月10条。);嘉祐七年(1062),仁宗充媛董氏卒,“葬奉先资福院”(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七,嘉祐七年九月7条。);元祐五年(1090),诏赐越国贤惠大长公主坟寺一所,赐额“崇懿宝方寺”(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元祐五年六月23条。)。上列安葬嫔妃、公主的寺院皆属于皇室坟寺。
   北宋的陵寺及皇室坟寺到南宋时以欑宫或欑所的名谓出现了,如当时的临安府就有十多所寺院是以帝、后的“欑宫”或太子、亲王、贵妃、公主的“欑所”名谓而出现的(注:见《咸淳临安志》卷七六《寺观二》。)。“欑”的本义与殡葬有关,故转义为殡所,即临时停柩之所。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还妄自尊大,为求得心理平衡,不称临安为“都城”或“京都”,而称“行在”或“驻跸之所”,表示不忘旧都汴梁。出于同样的用意,又不把后、妃、亲王的陵、墓所在寺直称坟寺,而称“欑宫”、“欑所”。但这些冠“欑”的寺院都实实在在是皇家陵寺或坟寺,这在《咸淳临安志》及其他文献中反映得很清楚,如元代权僧杨琏真如曾提到:会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欑宫(注:《元史》卷一三《世祖纪》。)。所谓“毁”就是宋皇室侵夺现成寺院为陵寺。又如理宗淳祐八年(1248)葬贾贵妃于临安积庆山,遂以崇恩演福寺为贾氏的坟寺(注:《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二《南天竺崇恩演福寺记》。),而在《咸淳临安志》中却称崇恩演福寺为贾妃欑所。
   (3)贵戚勋臣的坟寺,指贵戚勋臣之家为守护祭祠宗祖的坟墓而建立的寺院。司马光曾说:“凡臣僚之家,无人守坟,乃于坟侧置寺,啖以微利,使人守护种植而已。”(注:《温国文正公集》卷二八《永昭陵寺札子》。)若从被守护的墓主作论,这类坟寺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专门赐给已逝世的勋臣显贵本人坟寺,为之守墓并执四时八节祭祀。如:天禧时(1017-1021)王旦卒,真宗便将坟侧僧院觉林寺赐给王旦作坟寺(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天禧五年二月庚子条。);曹利用卒,神宗又将奉先慈孝寺赐给曹家作坟寺(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九,元丰元年五月34条。);南宋权相史弥远卒,朝廷亦颁赐给教忠报国寺为史家坟寺。另一种是勋臣显贵建坟寺为其祖宗守墓祭祀。仁宗朝曾把允许建立坟寺的政治身份限定在现任二府长官及入内内侍省都知、押班内。自然,这些被准许可建坟寺的官员还一个个活在官任上,他们建坟寺不可能是给自己守墓,那只能理解为是给祖宗守墓了。如:庆历时范仲淹一入朝为相就创建白云寺为范氏坟寺,史弥远在相位,恃权夺取多所有额寺院为史家坟寺。欧阳修素不信佛,嘉祐时居官中书,其母死而志不立寺,被传为美谈。坟寺所司一是守坟、二是祭祠。可以认为,在南宋理学家倡导的封建家族祠堂未普遍出现之前,坟寺曾一度取代了家族祠堂的部分职能。如宋人刘克庄曾写过《荐福院方氏祠堂记》,将坟寺与家族祠堂并提,认为都是祭祖的场所(注:《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荐福院方氏祠堂》。)。又如临安府之东林寺,志书中明确规定其性质是“奉魏惠宪王、沂靖惠王祠堂”(注:《咸淳临安志》卷八一《寺观》。)。
   (4)坟庵。与前述由皇室或官僚地主建立的坟寺相比,坟庵一是规模小;二是多为中小地主或富商所设,政治上特权不多;三是无特许敕额,亦可称之为无额坟庵。富民商贾兴建坟庵的个别史例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如莆田方氏在当时曾建有荐福院,割田入寺,聘僧住持,祭祠本族六房始祖(注:《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荐福院方氏祠堂》。)。入宋以后,兴建坟庵的情况增多,渐次形成一种社会习俗,如:四明汪氏子孙在原祖茔所在建有坟庵,“买田建屋,以奉香火”(注:《玫瑰集》卷六○《汪氏报本庵记》。);祁门吴氏曾创建永禧庵,置田百亩,以作居庵僧人常年梵修及岁时祭祀之用(注:《祁门吴氏祊坑永禧庵真迹叙录永禧庵碑文》。)。生活在北宋中后期的庄绰记载说:“浙西人家就坟多作庵舍”(注:《鸡肋编》卷上《各地寒食习俗》。),其实由史料所见,不仅浙西,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一些巨室望族建立坟庵的风气也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