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论明代的度僧

分享到:


 
 
·期刊原文


论明代的度僧

何孝荣

[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26-37页

 


--------------------------------------------------------------------------------

【作者简介】何孝荣,1966年生,江苏省涟水县人,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明代建立了完密的度僧制度:禁止归女出家,限定家庭出身以及本人身分,限定出家年龄,考试通经,限定全国僧人总数,度牒免费发放。明初多循制度僧;中期经常违制度僧,并大量鬻牒;后期主要鬻牒。明代度僧抑制了佛教势力,有利于生产发展、社会稳定及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有所限制的鬻牒,部分解决了军饷、赈济;大量度僧鬻牒,对生产发展、社会稳定起阻碍作用;私度盛行,买卖、伪造度牒成风,僧官借机营私舞弊;度僧对北京治安、物价也有很大影响。对佛教来说,明代度僧造就了庞大僧团,维系着佛教表面繁盛;促进了诸宗融合,促成了赴应僧队伍专业化和壮大,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导致佛学进一步衰微。
【关 键 词】明代|度僧|度牒|鬻牒


--------------------------------------------------------------------------------

   所谓度僧,就是封建国家承认和确定合乎条件出家者的为僧资格和身分。唐代以后,度僧以发放度牒为标志。国家通过发放僧牒,确认僧人资格和身份,另一方面藉以控制出家者的数量,对佛教实施控制和管理。因此,度僧是佛教史的重要内容,研究明代度僧对于揭示明代佛教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注:关于明代度僧,目前尚无专文论述。日本学者龙池清有《明代に於ける卖牒》(载《东方学报》第11册第2期,1940年,东京),仅探讨了度僧中的鬻牒。)

     一

   明代统治者控制度牒发放,对度僧作出种种规定和限制,建立了完密的度僧制度:
   (1)禁止妇女出家。明初,对妇女出家即严加限制。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因民间多女子出家,太祖规定,“自今年四十以上者听,未及者不许”。(注:《明太祖实录》卷86,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下引《明实录》同。)建文年间,年未五十者不许为尼及女冠,将妇女出家年龄下限提高到五十岁。(注:(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234《释教》,北京大学出版社。)至永乐年间,山东唐赛儿起义被镇压后,成祖因恐脱逃的唐赛儿“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先令尽逮出家妇女“悉送京师”,后又命“悉宥罪还俗”。(注:《明太宗实录》卷223、卷225、卷233。)禁止妇女出家遂成一代制度。宣德四年(1429)六月,宣宗命遵永乐禁令,“仍严妇女出家之禁”(注:《明宣宗实录》卷55。)。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仍禁绝妇女不许为尼”。(注:《明宪宗实录》卷74。)嘉靖年间,世宗两次下令,将尼僧“发回改嫁”,“还俗婚配”。(注:《明世宗实录》卷83、卷276。)
   (2)限定家庭出身以及本人身分。为了保证徭役征发,防止作奸犯科者隐匿寺院,太祖宣布,“不许军、匠、灶、站、违碍之人出家”。(注:《明宣宗实录》卷114。)同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维护家庭稳定,明初规定,出家须征得父母同意,且家内丁多,“若童子与父母不愿,及有祖父母、父母无他子孙侍养者,皆不许出家”(注:《明太宗实录》卷205。)。景泰六年(1455)二月,代宗重申,“今后僧、道务要本户丁多,本人持行修洁,不系军、匠、盐灶等籍”(注:《明英宗实录》卷254。)。天顺二年(1458)五月,英宗命“今后有愿为僧者,务从有司取勘,户内三丁以上、年十五以下,方许出家”(注:(明)倪岳:《青溪漫稿》卷13《止给度疏》,《四库全书》本。)。
   (3)限定出家年龄。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诏二十岁以上“不许落发为僧”(注:《明太祖实录》卷184。)。但二十七年正月,又不许收儿童为僧,“年二十以上愿为僧者,亦须父母具告,有司奏闻,方许”(注:《明太祖实录》卷231。)。这一违反常规的诏令,反映了洪武末年太祖极力限制出家的良苦用心。至永乐十六年(1418)十月,成祖定制,儿童出家限年十四以上、二十以下(注:《明太宗实录》卷205。)。其后,各朝曾有调整。如,景泰二年(1451)正月,“年三十以上曾有过犯者不给(度牒)”(注:《明英宗实录》卷200。)。天顺二年(1458)五月,年十五以下方许出家。
   (4)考试通经。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太祖决定以后对请度者加以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注:《明太祖实录》卷86。)。其后,除鬻牒以外,明代度僧基本上都考试,通过者方给予度牒。
   考试内容,原来不加区别。洪武中期,颁布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令各地领回习学,通过考试者方许为教僧,将教僧考试与禅、讲僧分开(注:(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2《钦录集》洪武十六年癸亥,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二十七年,太祖颁布《清教录》,规定“禅者问以禅理,讲者问以讲诸经要义,瑜伽教僧试以瑜伽法事。果能精通,方给度牒”(注:《金陵梵刹志》卷2《钦录集》洪武二十七年甲戌。),使禅、讲、教僧行童考试各有科目。正统十一年(1446)六月,给赐贵州会诵《心经》并《法华经》,及能作瑜伽法事者土僧童四十九名度牒(注:《明英宗实录》卷142。)。十四年四月,英宗命僧、道录司考试,“如行童令背《法华》等经并诸品经咒,……番僧审通场坛十个,方许申送礼部,覆试中式,然后具奏请给”(注:《明英宗实录》卷177。)。可见,明代禅、讲僧童考试背诵《心经》、《法华经》,教僧童考试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藏僧童则考试场坛十个。
   度僧考试最初由礼部组织和主持。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僧录司成立,考试行童改由僧录司负责,“能通经典者具申礼部,类奏出给(度牒)”(注:《金陵梵刹志》卷2《钦录集》洪武十四年辛酉。)。宣德元年(1426),度僧改为由礼部官等与僧录司官“公同考试”(注:(明)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104《僧道》,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版。),实际上剥夺了僧录司官的主导权。正统二年(1437)三月度僧,“命行在礼部试之”,则将僧官完全排除在外。十四年,英宗又将度牒考试改为两场,僧录司官只负责初试,度牒发放决定于礼部“覆试”(注:《明英宗实录》卷28。)。景泰五年(1454)七月,恢复宣德旧例,度僧遣礼部官与僧录司官等“公同考审”(注:《明英宗实录》卷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