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论明代的度僧(7)

分享到:

   第一,明代度僧造就了庞大僧团,保持了佛教的传承和命脉,维系着佛教表面的繁盛。如前所述,明代僧人队伍仍然十分庞大。这些僧人,多恪守清规戒律,甘于苦空寂寞,“其高者归心法镜,而无敢吊诡以畔宗,下者亦谨廪呗诵,而不至毁戒以乱俗”(注:《金陵梵刹志》卷16陈治本《重修南京僧录司碑记》。)。由于他们,特别是一些高僧的修持、弘传,明代佛教命脉虽微弱而仍不绝如缕。尽管他们中鱼龙混杂,明代佛学也衰颓不振,但庞大的僧团终究是明代佛教的象征和标志之一,显示着佛教表面的繁盛。
   第二,考试给度促进了诸宗融合,促成了赴应僧队伍专业化和壮大,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明代前、中期,禅、讲僧童要获得度牒,必须通过考试《心经》、《法华经》。太祖又诏令僧众“讲《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命宗泐、如玘等注释颁行”。(注:《金陵梵刹志》卷2《钦录集》洪武十年丁巳。)。这些,客观上促进了诸宗进一步融合。因为“钦定经典并非各宗派根本经典,使讲僧振兴唐代旧宗派的意识淡薄了。他们多以融合诸宗学说为特色,专弘某一派或某一经的人极少”(注: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27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禅僧也多兼习讲门,习经注经。诸宗融合成为明代佛学的一个鲜明特色。
   另一方面,明太祖首次把“教”僧即赴应僧专业化,规定赴应僧行重要获得度牒,必须通过考试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随着法事专业化和商品化,佛教内部出现了向有可靠收入的赴应僧的倾斜,其队伍不断壮大。日本学者龙池清估计,明代“教僧占到整个僧侣总数的将近半数”(注:(日)龙池清:《明代の瑜伽教僧》,载日本《东方学报》(东京)第11册第1期,194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佛教已经与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大量度僧鬻牒,禁止讲经说法,导致僧众冗滥,佛学进一步衰微。佛学的衰微,自唐末即已开始。明代中期以后,大量鬻牒,度僧“概无凭据”,“漫不可究”。僧众中许多人并不真心皈依佛教,“曾不坐禅,又不习观”,“反指学问之师谓是口头三昧,杜撰谓是真实修行,哄诱男女,致生他事”(注:(明)释圆澄:《慨古录》,载《大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十九套第四册,日本藏经书院刊,1912年。)。而统治者为防止僧俗混淆、僧人借机鼓动和组织群众反抗明朝统治,从明代中期开始禁止僧人游方问道、讲经说法,使寺院教育废弛,佛学进一步衰微。因此,万历时僧圆澄抱怨说,“执政者尽禁讲经论道,而资彼无名者流狂悖懒惰”,致使“末法浇漓,真风坠地”,“吾教之衰,莫可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