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论明代的度僧(4)

分享到:

   明代中期对私度也禁止不力,疏于清理。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有人揭露出家者“累千百万”,均无合法身分,要求令其“还俗生理”。代宗命“会官议之”,但最终没有实际行动;景泰四年(1453)四月,又有官员提出,“再通行天下,凡无度牒者即令还俗”。代宗“命所司详议以闻”。其后,也未见行动(注:《明英宗实录》卷183、卷228。)。成化元年(1465)二月,一官员建议,“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宪宗命“下所司议之”(注:《明宪宗实录》卷14。),结果也无下文。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因左都御史马文升之疏,礼部奏准,“无度牒僧行道童发回当差”;但至五月,工科给事中夏昂仍疏称,“今既数月,未见施行”;八年十一月,礼部尚书倪岳等又要求“禁约请给”,“其潜住京师寺、观,请悉诏还原籍当差,违者发边卫充军”。孝宗却表示“姑已之”(注:《明孝宗实录》卷10、卷14、卷106。)。
   明代后期,基本上实行鬻牒。嘉靖年间,世宗下令僧、道“自今永不许开度”(注:《明世宗实录》卷83。)。他崇道禁佛,几次大度道童,而僧童却没有开度(注:参阅拙文:《论明世宗禁佛》,载《明史研究》第7辑,黄山书社2001年版。)。隆庆以后,各朝虽恢复鬻牒度僧,但均注意压缩僧人队伍,一次性开度成千上万僧童之举在明代成为历史。

     三

   正统年间开始,明朝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军屯、商屯逐渐废坏,财政收入不断减少。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蒙古族瓦刺部兴起并频繁进犯,明朝军费开支大幅度攀升。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明朝财政日益吃紧。于是,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财源,鬻牒即收费发放度牒遂不可避免。
   明代鬻牒始于景泰二年(1451),起初主要是解决边地军饷。政府往往令行童运纳定量之米至边地,以换取度牒,度牒总数不作控制。由于边路险远,行童运纳前往者不会太多,鬻牒规模不大,地域也局限于四川等地。至成化年间,因各地天灾频发,赈济缺粮,于是大规模鬻牒。政府往往给出定量度牒,听令行童缴纳米、银换取。鬻牒数量,动辄上万,甚至一年达七万张,在给度中占相当大比重,范围则推及全国。至嘉靖十八年(1539),令行童皆纳银给牒,鬻牒遂成为给度正途。
   政府既鬻牒,考试通经、限定年龄等制限遂成一纸空文,度僧制度废坏。度牒给发原在北京,至鬻牒行,空名度牒往往直接发到地方,行童在当地即可购得。度牒价格,最初每张米五石。景泰五年(1454)四月以后,曾涨至米二十石,或银十二两(成化九年八月,曾有人提议鬻牒每张银二十五两,但终未实行)。这反映出当时出家踊跃,度牒需求旺盛,故统治者扬昂牒价。随着成化、正德年间大肆鬻牒,希求出家者随之减少,度牒价格也随行就市,不断下落。嘉靖十八年(1539)每张银十两,三十七年三月跌为银六两,隆庆六年(1572)则价落至银五两。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明朝鬻卖僧牒统计表
时间              鬻牒情况             资料来源      备注
      刑部侍郎罗绮奉命于四川督运粮储二十万,“往贵州               明朝鬻牒之始
景泰二年   饷军”,见四川之民“劳瘁已极”,奏准先挽运十万,其    《明英宗
七月    他别为筹措,包括:“僧、道赴彼(贵州)纳米五石者,给     实录》卷
      予度牒”,四川各司“起送阴阳、医生、僧、道赴部者,俱    206
      令运米有差”,等
      播州用兵需饷,而四川之民“财殚力乏”,户郎郎中徐       《明英宗       七年十月,命给重庆等府
景泰四年   敬奏请恢复所停纳米事例。户部奏准,移文四川布政       实录》卷      僧胡德心等度牒,“以各
六月    司,“僧、道欲给度牒者五石”,“俱自备米,赴播州缺粮    230        僧遵例输米播州边仓”
      仓分交纳”                             (《明英宗实录》卷271)
景泰五年   命礼部:凡僧、道请给度牒者,于通州运米二十石,赴       《明英宗实
四日    口外万全等处官仓交收,以备军用              录》卷240
成化二年   命礼部给度牒鬻僧,赈济饥民。巡抚淮扬都御史林聪         《明宪宗实
三月    处一万,每名纳米十一石;南京礼部五千,每名纳米十      录》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