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洛阳龙门石窟与长安佛教的关系(3)

分享到:


   龙门石窟高宗期的造像集中在宾阳洞区、敬善寺区、万佛洞至奉先寺区内。这一时期的结跏趺坐佛像绝大多数是著双领下垂式大衣?或褒衣博带式?,很少有著右袒式大衣者;大衣包裹双腿一般不显外形,衣纹疏密有秩,略具有写实感,下坐八角形束腰座,大衣下摆披覆于宝座上部,如龙门敬善寺洞主佛、韩氏洞主佛、双窑北洞主佛、万佛洞主佛等,这些在彬县大佛寺第二阶段的结跏趺坐佛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形象。二弟子的身躯都是直立着的,彬县大佛寺第二阶段的弟子也是如此。龙门高宗期的立菩萨多为身材修长窈窕,与大佛寺第二阶段晚期立菩萨有相似之处,但其帔帛于腹下环绕两周,并加饰有长璎珞的作法,却不是长安地区流行的。而清明寺窟口南侧仪凤三年?678?比丘尼八正造的二立菩萨,在身段与装饰方面,则与大佛寺大佛洞中第25龛等第二阶段早期立菩萨像有惊人的相似性。宾阳北洞主佛出露双足,清明寺洞主佛以大衣包裹双足显露外形,潜溪寺洞主佛与王元轨洞主佛仅露右足,在高宗时期的龙门石窟中属于个别现象,同样在长安地区也并不流行。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特别是在武周朝中,龙门的造像发生了一些变化。佛像的服装以通肩式与双领下垂式?及褒衣博带式?并用流行,身表的衣纹仍然是疏密有秩的,宝座重点发展了圆形束腰座,大衣包裹双足显露外形的作法越来越多了,如永昌元年?689?三月八日起手的北市香行社龛主佛、北市丝行龛南侧洞的北壁捧钵药师坐像、高平郡王洞壁间的小坐佛像、二莲花南洞主佛、空寂洞主佛、五佛洞主佛等。这些佛像虽以大衣包裹双足,但大衣显得并不十分贴体,因此双足的外形也没有长安武周坐佛那样真切。同时龙门也有显露一足或均不显双足的现象,而象宝庆寺石刻中的显露双足的结跏趺坐佛像没有在龙门流行。龙门擂鼓台南洞主佛为大日如来像,它的形像与宝庆寺的宝冠佛像很相似,只是头顶的宝冠较大。长安地区的著右袒大衣的佛像样式也没有在龙门流行,而只是在高平郡王洞等地有少量的出现。同时龙门既没有发现象大佛寺千佛洞第27、28龛那样的密集型衣纹佛装,也没有见到象大佛寺千佛洞第29龛立佛那样将通身打磨光滑的形象。龙华寺洞侧壁的立佛,五佛洞中的立佛像,双腿间的大衣均不十分贴体,表面的衣纹也没有象大佛寺千佛洞那样在双腿部刻出平行下弧线,而是或刻统一的下弧线,或刻竖向左右外分的弧线。前者我们在高宗时期的双窑南北洞立佛、药师洞主佛,以及奉先寺大像间补刻的等身立佛身上均可看到。后者也在净土堂南侧小洞的药师立像双腿间得以表现。可见龙门初唐的立佛形象相对于长安地区来讲还是比较独特的。北市香行社像龛主佛在宝座的束腰处饰有一周鼓出的球形物,与宝庆寺长安三年?703?的阿弥陀佛像座,以及大佛寺罗汉洞中盛唐以后雕出的第22龛等主佛像座很相似。在二弟子像中,右弟子阿难像多作双手抚腹部而扭动胯部的姿势,与大佛寺第三阶段的右弟子完全相同。龙门武周期的立菩萨像身躯比前期较丰满一些,帔帛仍然是在腹下环绕两周,并多加饰长璎珞,没有象大佛寺千佛洞那样将身体大幅度扭动的优美姿态。龙华寺洞的天王足踏夜叉的动作与大佛寺千佛洞第91龛中的天王相近,但龙门更多的武则天时期天王像则是双足分立、将身体重心放于一腿之上的姿势,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天王残立像动作是一致的。武周年间的擂鼓台中洞主尊倚坐佛身后的浮雕背屏两侧,也刻有与日本细川家收藏的一件原西安宝庆寺倚坐弥勒三尊像背屏两侧相似的立姿动物。

   另外,龙门石窟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地藏菩萨像多表现为半跏趺坐的著菩萨装的形象,纪年最早的为药方洞外麟德元年?664?五月六日张君实造,宾阳南洞有一例立姿的菩萨装地藏像可能早至唐太宗时期,而著双领下垂大衣的半跏趺坐沙门形地藏像在龙门只有数例。宾阳中洞上方的立姿沙门形地藏像,身披通肩衣,右手只引出了六道轮回中的四道——天、人、饿鬼、畜生道。类似于彬县大佛寺千佛洞的佛装地藏像,以及著通肩与右袒服装的沙门形地藏像,还有象耀县药王山摩崖中的地藏手中引出六道轮回图的样式,并没有在龙门出现。

   龙门东山擂鼓台的党晔洞主佛,大约是唐肃宗至代宗时期的作品,它的大衣是很象交领式的双领下垂式,这点与彬县大佛寺第四阶段罗汉洞第23龛的主佛服装基本相同,表现了时代风格的一致性。

   我们再来看看龙门初唐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奉先寺大像龛的情况。奉先寺的形制实际上是一所规模巨大的有倒凹字形佛坛的列像窟,它的完工时间虽比我们已知的甘泉县孟家O石窟要早八年,但是在窟内环三壁前部凿出倒凹字形佛坛、坛上安置列像的作法早在唐太宗时期就已存在于彬县大佛寺了,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在上元二年以前奉先寺开工时长安地区的石窟建制或佛寺殿堂内已经具有这种列像的排列法。奉先寺主尊大卢舍那佛像的头光内匝为一圈莲瓣,中匝为波状连续的花草纹样,这种组合法与大佛寺大佛洞主尊是完全相同的,就连内匝莲瓣的形制也是极为相似的,莲瓣尖部都是向内折入的作法。所不同的是,大佛洞主佛头光外的一圈小坐佛像被移到了头光中匝的表面并加上了二胁侍,在中匝之外又刻有外匝的火焰纹装饰。背光的内匝饰火焰纹,外匝饰飞天伎乐人物,也与大佛洞主佛背光基本一致,不同者为大佛洞主佛背光上部的弥勒宝阁被卢舍那佛头光上部的一佛二菩萨像所替代了。卢舍那佛头顶的水波纹装饰以及胸前衣纹呈平行的阶梯状上弧线,与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第12龛的坐佛像头部、服装,以及彬县大佛寺千佛洞第54龛的主佛衣纹很相近,只是领部略小一些。卢舍那佛宝座表面的天王足踏夜叉以一手托扛的姿态,也是见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龙朔三年《同州三藏圣教序及序记碑》碑座表面的。奉先寺的二胁侍立菩萨在头身比例方面头部是明显较大的,宽肩、细腰、胯部向主佛一侧扭动,具有明显的夸张身段的表现,这点又是与大佛洞以第25、77龛为代表的立菩萨像十分相似,只是没有龙门流行的长璎珞装饰。奉先寺南北两侧壁的天王与力士像,雄伟高大,但它们的动作却和大佛寺千佛洞第91龛中的天王、力士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与甘泉县孟家O列像窟中的天王动作也是完全一样的。彬县大佛寺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德壮举,它虽不见于唐人史书记载,但想必在当时也是朝野上下为妇孺皆知的。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则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敬佛功德工程,在宗教意义上是有其继承性的,在场面规模与艺术造型方面也必然有所模仿,因此在这所大像龛里表现出的诸多长安地区已有的因素,特别是大佛洞中的艺术特色,是不足为奇的。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虽然是冠盖天下,名满于世的艺术杰作,但也不过是目前已知的以最大规模去再现长安地区所特有的佛教造像样式的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