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唐代长安译语人

分享到:
【作者简介】韩香(196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政府为便于与外国及周边各族交往,往往在中央及地方设有翻书译语一类的官职。唐代长安的译语人就是这样一种官职,主要见于鸿胪寺及中书省两个机构中,职位虽不显,但在各个接待环节都不可少。由于语言上的优势,常由胡人担任,其在处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英文摘要】In order to make direct contact with foreign countries.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ancient China would set the position of interpreters.The interpreters in Chang'an of Tang Dynasty belonged to the departments of Honglu-si and Zhongshu-shengIn spite of their low rank.they were Indispensable in various reception activities.People of northern tribes often undertook such jobs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 in language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eign affairs.

【关 键 词】唐代长安/译语人/鸿胪寺/中书省
   Chang'ar of Tang Dynasty:interpreters:Honglu-si:Zhongshu-sheng

【参考文献】
   [1]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王钦若等.外臣部•鞮译[A].册府元龟:卷九九六[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4]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王维坤.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J].考古,1996.(1).
   [6] 大唐六典•尚书兵部[M].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广池学园事业部,昭和四十八年十二月一日.
   [7] 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M].曾贻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 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信仰[A].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1]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6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政府为便于与外国及周边各族交往,往往在中央及地方设有翻书译语一类的官职。如周朝就设有象胥之官,汉代称译官、译令,魏晋亦称象胥,唐代称译语人,辽以后至明清称通事等。这些人虽职位不显,人数有限,但他们往往充当政府官员、周边民族及外国使节的代言人,在处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仅就唐代长安政府机构中的译语人情况作一探讨(注:关于此问题,迄今尚未有专论,马祖毅的《中国翻译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和黎虎的《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两部著作中有所提及或论述,但亦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和必要。)关于在长安译经及民间的译人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一

   有唐一代国力强盛,交通大开,四方来朝,诸番进贡,京师长安,四方“重译贡珍,道途相继”[1](《吐蕃传》)。如南方的乌蛮“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2](《南蛮传》);东夷中的流鬼国王于贞观十四年(630)“遣子可也余莫貂皮更三译来朝”[2](《东夷传》);德宗贞元八年(792),骠国王亦“遣其弟悉利移因南诏重译来朝”[3](p11691)。此外,北方及西北方的回鹘、突厥,西方及南方的吐蕃、南诏诸族及西域、中亚诸国遣使来朝者更是不计其数。周边各国及四方诸族,地域遥远,风俗不同,语言亦不同,往往需要中介人传情达意,以通表疏,在这种情况下,翻书译语一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唐中央设有专职翻译,即译语人。
   唐长安译语人一职,主要见于鸿胪寺及中书省两个机构中。鸿胪寺在汉唐时期均为主管外交的机构。汉代大鸿胪即“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4](《百官志二》);唐代鸿胪寺作为九寺之一,对于外交事务的管理更为集中,《大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称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属,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其下属典客令、丞等通常亦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归化在蕃者之名数……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唐代对译语人的职位、人数的规定亦比较明确。同书卷二《尚书吏部》载:“凡诸司置直,皆有定制,诸司诸色有品直……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鸿胪寺主要负责接待来使及处理外交事宜,唐代长安外事活动频繁,远方朝贡进献者络绎不绝。如据《册府元龟》卷九七○、九七一、九七二《外臣部•朝贡》等的记载,西域康国、波斯等朝贡就达30多次;此外,远至里海的陀拔斯单、荒蛮绝远的南海诸国及东方的高句丽等国均遣使来朝。这样频繁的迎来送往工作是急需翻译的,故唐朝于鸿胪寺中专职翻译就设有20人,以应付繁重的接待任务。
   鉴于鸿胪寺的接待性质,鸿胪寺译语人主要是以口译为主。贞元四年(788),回鹘公主来朝,迎德宗女咸安公主入嫁回鹘,德宗遣人“引回鹘公主入银台门,长公主三人候诸内,译史传导,拜必答,揖与进。帝御秘殿,长公主先入侍,回鹘公主入拜谒已,内司宾导至长公主所,又译史传问,乃与俱入”[2](《回鹘传》),此中译史即为鸿胪寺译语人。又开元年间(713-741),個失密国(今克什米尔)遣使者物理多来朝,“因丐王册,鸿胪译以闻”[2](《西域传》)。像这类导引宾客及传语的情况应是很多的,因史料所限,仅叙及此。
   作为以接待为主要工作的鸿胪寺译语人亦多与客馆打交道。鸿胪客馆专门负责馆待番客。四方使者、官员入朝,多舍鸿胪。前述德宗咸安公主嫁回鹘可汗,可汗派遣以宰相为首的一千多人的使团来朝,“有诏其下七百,皆听入朝,舍鸿胪”[2](《回鹘传》)。可见其数量是很大的。唐政府往往通过译语人与这些人打交道。据《唐会要》卷六六“鸿胪寺”条记,开元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敕:“鸿胪当司官吏以下,各施门籍出入。其译语、掌客出入客馆者,于长官下状牒馆门,然后与监门相兼出入。”鸿胪寺的所司官员出入其中,都要出示出入宫门的记载其官爵姓名的门籍。而译语人与掌客“出入客馆”,往往与守门官吏相兼出入,这说明译语一职,职位虽不显,但在各个接待环节都不可少,事务繁忙,位低职重。至于其品秩,史料记载不详,不过,其常与掌客出入客馆,掌客一职为唐朝鸿胪寺典客署所置,据《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鸿胪寺”条记,典客署有“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颛莅馆舍”。而掌客所从事的这些工作随时都要有译语人作陪,前引《大唐六典》亦云“诸司诸色有品直”,故鸿胪寺译语人也应有一定的品秩,当不应低于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