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唐代佛教义学之风尚及其地理分布

分享到:
【作者简介】李映辉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邮编:410081;职称:编辑,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以《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所载与唐代有关者为限,将唐代高僧所弘阐的经律论疏作一统计,从前后两期探讨了唐代佛教义学的风尚及其地理分布。

【关 键 词】唐代  佛教义学风尚  地理分布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个时期率皆有较为盛行的经论与较流行的佛书。例如两晋盛行pán@①若,南朝宋齐流行涅pán@①、成实,而梁陈二代则三论又兴①。隋代唐初佛学界最流行的佛书是《涅pán@①经》、《摄大乘论》,道宣在《续高僧传》卷15《义解篇·总论》中云:“当时诸部,虽复具扬,而涅pán@①摄论最为繁富。”本文拟探讨唐代流行的佛书及其时代与空间的差异。以《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所载与唐代有关者为限,将唐代高僧所弘阐的经律论疏作一统计,以前、后二期论述如下。

      一、唐前期佛教义学风尚及其分布

   据笔者统计,唐前期弘阐佛书的高僧共120家②,在唐代前期较常弘阐的经律论疏等计为下列诸书:
   (1)大涅pán@①经:弘扬者有36家。(2)摄大乘论:26家。(3)四分律:25家。(4)法华经:18家。(5)华严经:17家。(6)三论(含中论、十二门论、百论):15家。(7)pán@①若系经典(含仁王、金刚、大品等):12家。(8)十地经论:10家。(9)维摩经:7家。(10)胜mán@②经:6家。(11)大智度论:6家。(12)成实论:6家。(13)大乘起信论:5家。(14)俱舍论:5家。(15)毗昙学(含杂心论等):5家。其它均在5家以下。
   前面已经说过,隋代唐初最流行的是涅pán@①、摄论,上述统计表明:唐前期依然是这样。
   《大涅pán@①经》,全称《大般涅pán@①经》,亦称《大本涅pán@①经》,简称《涅pán@①》,是佛教大乘经典。此经为南北朝初期(421年)北凉昙无谶所译。译出后不久传入建康,受到佛教学者的欢迎。慧严、慧观与谢灵运将它改编润色为《南本涅pán@①经》,流传于南方各地。经宋、齐、梁、陈四代,研习《涅pán@①经》者不断,它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可得成佛”等教理,被更多的信徒接受③。道生在庐山大讲《涅pán@①经》,主张顿悟,听者甚众,成为中国最初的涅pán@①师④。其时,以涅pán@①名家的还有梁武帝⑤、僧亮、法瑶、昙济、僧宗、宝亮、智秀、法智、法安、昙准等⑥。同时,北方的情况是:昙无谶在凉州译出《大般涅pán@①经》后,弟子慧嵩、道朗即对此经进行研习。北凉灭后,凉州僧人多迁至平城,当有人在北魏传习涅pán@①之学。孝文帝之后,北方佛学昌盛,从魏中叶至隋初,研习《涅pán@①》者大有其人,著名的有昙无最、慧光、圆通、道凭、道慎、宝篆、灵询、僧妙、道安、法上、昙延、慧藏、灵裕、慧海、融智、慧远、靖嵩等人⑦。隋代政治统一,南北佛教交流融合,涅pán@①义理成为第一显学,其中心就是都城长安。当时,研习弘阐涅pán@①的大师慧远与先后被敕命为涅pán@①众主的童真、善胄、法聪,都率徒侣在长安讲演涅pán@①⑧。
   唐代前期开阐涅pán@①的高僧,共有36家。其分布情形是:长安16家,终南山1,凤翔府1,洛阳1,郑州1,汴州1,濮州1,河中府3,泽州2,太原府2,怀州1,魏州1,襄州3,隋州1,润州1,常州1,苏州3,越州3,台州1,绵州1,广州1⑨。可见:①长安是最大的中心。②分布地域较广,北方除陇右道,南方除淮南道外,都有弘阐《涅pán@①经》的高僧。③北方比南方更盛行。
   弘阐《涅pán@①经》于长安的16家高僧中,灵璨、善胄、辩相、行等、明璨、道颜⑩等6家皆出自涅pán@①名匠慧远之门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卷8《慧远传》说,慧远住泽州清化寺时,“祖习涅pán@①,寺众百余,领徒者三十,并大唐之称首也”。道宣所言极是。不仅是这六家,还有在泽州、怀州弘阐涅pán@①的智徽(11)。泽州的玄鉴(12)也都是慧远的弟子;灵璨(师慧远)有弟子灵润(13),在长安、洛阳、郑州、魏州等地弘扬涅pán@①;灵润之侄子,也是他的弟子的智衍(14)弘涅pán@①于长安、终南山。而长安的法常、道洪、慧诞3家则为昙延门人(15)。此外,又有河中府道@③、道谦兄弟俩,皆师事昙延,弘阐涅pán@①,“三晋英髦,望风腾集”(16)。普明亦居河中府,“十三岁出家,事外兄道@③法师”,@③又以明付延兴寺沙门童真为弟子,而童真(隋僧)又是昙延弟子(17)。由此可见,慧远、昙延(18)这两位隋代的高僧,对唐代北方特别是长安和河东道西南部的《涅pán@①经》的弘扬,有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摄大乘论》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先后有三种汉泽:即北魏佛陀扇多译,2卷;南朝陈真谛译,3卷;唐玄奘译,3卷。另有藏译一种。影响大、流行广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译本,佛陀扇多译本没有引起什么反响(19)。真谛译出此论后,研习者日多,传播益广。真谛没后(569年),门下虽分居异地,但仍承其遗教,传播《摄论》。法泰初讲《摄论》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曹毗传讲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僧宗、慧旷宣讲于庐山(20)。隋代弘扬摄论的名僧有循州智敷(21),江都、长安法侃,彭城靖嵩,关东、长安智凝,扬都、长安道尼,丹阳慧旷,彭城、长安昙迁(22)等。先是北方《摄论》不兴,真谛颇感遗憾、痛心,将卒,“谛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国,非近非远,吾等没后当盛弘之。但不睹其兴,以为太息耳!”(23)至隋初昙迁始将《摄论》传播到北方,《续高僧传》卷18《昙迁传》:“隋历告兴……(迁)捧持摄论告江神曰: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若北土无运,命也何如”,遂“进大彭城,新旧交集,远近欣赴”,迁乃“始弘摄论,摄论北土创开,自此为始也。”开皇七年(587)诏迁入京,敷弘摄论,受业千数,自是传灯不绝。又道尼“本住九江,寻宗谛旨,兴讲摄论,腾誉京师。开皇十年(590),下敕追入。既达雍辇,开悟弘多。自是南中无复讲主。虽云敷说,盖无取矣”(24)。这样,弘扬《摄论》的重心就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长安成了最大的中心,南方反而冷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