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分享到:

  內容提要:唐代無名和尚(722-794),俗姓高,先師事北宗之祖普寂,學漸教禪法,後投到南宗荷澤神會的門下接受頓教禪法,繼承南宗的法系,晚年在五臺山佛光寺傳法。華嚴宗的四祖澄觀(738-839),在早年參學過程中曾從牛頭山慧忠及徑山道欽學牛頭禪法,並到洛陽參謁無名和尚"咨決南宗禪法"。新從五臺山佛光寺附近發現的《無名和尚塔銘並序》,提供了無名在師事神會以前曾在北宗"華嚴尊者"普寂門下學法的新情節,可以與《宋高僧傳·無名傳》等互相補充,對研究唐代禪宗、華嚴宗和五臺山佛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形勝之地,古迹文物很多。1996年11月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溫金玉副所長應我的請求將他新發現的《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並序》手抄本寄給我,告訴我這是唐代禪宗神會弟子無名和尚的塔銘和序。我讀過以後認爲此塔銘序很有學術價值。
  《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並序》(下面簡稱《無名塔銘序》)發現於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山坡,題"上都資聖寺沙門慧岌文"。慧岌在碑文中稱無名和尚爲"吾師",在序文最後說"恭承教義,乃爲銘",看來是無名的弟子。然而"上都"是西都長安,資聖寺是長安名寺,開元十一年(723)密教高僧金剛智曾奉敕在此譯經,此寺被認爲是"四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  《無名塔銘序》著于無名死後的第二年,也許慧岌在此之前已經住進長安資聖寺。
  無名和尚,在宋贊甯《宋高僧傳》卷十七<唐洛陽同德寺無名傳>、宋延一《廣清涼傳》卷下、明鎮澄《清涼山志》卷七等,對無名的生平事迹有詳略不同的記述,而以《宋高僧傳》所記述的史實比較詳悉可信。此外,唐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所列以菩提達磨爲初祖的禪宗承襲圖中,在"神會第七"之下,列有"浮查無名"之名,此即無名;在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三所載"洛陽荷澤神會大師法嗣一十八人"中有"五臺山無名禪師",但因"無機緣語句"而未予立傳。新發現的《無名塔銘序》與上述傳記比較雖文字迥異,但在內容上與《宋高僧傳·無名傳》卻十分接近。下面先將《無名塔銘序》的內容進行介紹,然後就此塔銘序的價值略作說明。

一、《無名塔銘序》所述無名的生平

  無名和尚(722-794),字方便,俗姓高,祖籍渤海郡(治所在今山東陽信縣西南),出身望族仕宦之家。  出家後漸有名望,修"少欲之行,習無生宗",意爲持戒苦修,並修習大乘般若空義和"不生不滅"的中觀教理(此當特指禪宗)。
   初依北祖華嚴,從漸而入;後訪南宗荷澤,自頓而證。
  "北祖華嚴"是指禪宗北宗所奉之祖普寂  。普寂(651-739)是神秀的弟子,在玄宗和朝廷顯官的支援下繼神秀之後爲北宗的領袖,被北宗奉爲繼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之後的"七祖"。普寂的禪法繼承神秀,主張通過不斷的修行(在坐禪中觀空,觀淨)斷除煩惱,逐漸達到解脫。以慧能爲創始人的南宗主張"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稱北宗禪法爲"漸教"或"漸悟"之教並加以批評。神會(684-758))是慧能的弟子,在慧能死後到北方傳法,宣傳慧能的頓教禪法,曾與北宗進行辯論,稱北宗沒有得到從菩提達摩以來的祖傳袈娑,不是正統,並且所傳禪法是引人漸悟之教,所謂"師承是旁,法門是漸"。神會後應兵部侍郎宋鼎之請入住洛陽荷澤寺傳法,影響日著,人稱"荷澤和尚",其法系稱荷譯宗。以上引文是說,無名先師事北宗之祖華嚴尊者普寂,從受漸修入悟之教,此後投到南宗荷澤神會的門下,接受頓教禪法。從此他成爲神會的弟子,繼承南宗的法系。此外,他對於大乘其他教理、般若思想(《般若經》既講空義,又講"智巧"或"方便"--梵音"漚和拘舍羅")也有深刻的理解。所謂"既不舍於文字,亦不耽著禪味",是說雖奉強調"見性"的禪宗,然而並不捨棄文字經教,也不執著於禪定。
  無名喜歡遊覽山水,不愛在城鎮繁華的地方逗留,周遊過衡山、廬山、五臺山、四明山、虎丘等地,以"浮植"作爲隱居修行之所。晚年,對自己的道友說,當年釋迦牟尼(意爲"能仁")佛在拘屍那迦向弟子作最後的說法,表示自己行將入滅,我看清涼山(五臺山)是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常與一萬菩薩說法之的名勝之地  ,是個很好的棲身修行的場所。於是巡遊五臺山,開始居住在五臺山前面的鐵勒寺。
  山西省在唐爲河東道,治所在太原。貞元三年(787),河東節度使馬燧的部將李自良(714-776)因先後參加平定魏博鎮田悅、李懷光的叛亂立功,詔代馬燧以檢校工部尚書爲河東節度使。李自良信奉佛教,在任期間,與"都虞侯"(軍中執法長官)張瑤聽聞無名的名聲,親自修書並奉禮品派人到五臺山送給無名作爲供養,邀請他到太原傳法。無名想到當年釋迦牟尼佛曾說過以佛法"付囑王臣"的教導  ,既然對於節度使的邀請不能推辭,便應請出山前往太原。李自良與部下盛禮出城迎接,對於無名應請赴齋感到心願滿足,莫大欣慰。
  無名在太原城內受到民衆的熱烈歡迎,前來禮拜問法者很多,他只以一首偈頌作答: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當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首偈頌的大意是:如果你想瞭解什麽是三世一切佛,那麽,應當通過觀想法界的本性,即真如、佛性,體悟一切皆空,一切皆心識所變現的道理。無名說,這是真實圓滿的佛法("真乘了義之說"),應當遵照去修行。說完之後立即歸山,節度使府的將領和城中民衆都來送行。
  無名回到五臺山之後,便住進佛光寺。貞元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進入西元794年)去世,年七十二歲,僧臘四十三歲(受具足戒後已過43個夏安居,即43年)。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與部下將領、幕僚聞訊送來金錢施捨。在寺所在的中峰建造寶塔,安葬無名和尚的遺骨。
  寺主名法興,與無名本非師徒關係,但因景仰無名的道德,也身穿喪服,臨壇參加追薦法會。無名的弟子道常,爲報師恩,在寶塔附近結庵一心坐禪誦經。其他弟子莫不悲泣。慧岌有感于師教,爲寶塔寫序述師生平並撰銘頌德。

二、《無名塔銘序》的意義和學術價值

  《無名塔銘序》的發現提供了無名傳記的新資料,可以與《宋高僧傳·無名傳》等互相補充,對研究唐代禪宗、華嚴宗和五臺山佛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一)無名是先學北宗,後承南宗
  《宋高僧傳·無名傳》記載,無名二十八歲出家,住同德寺,先學戒律之學,後"聞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曾隨師遊方,參訪祖師遺迹,"得會師付授心印。會先語諸徒曰:吾之付法無有名字。因號無名也。"  據此,無名先學戒律,後拜謁神會,從受南宗禪法,並且因爲聽神會稱自己所傳授的禪法"無有名字"(神會繼承慧能,禪法以無念、無相、無住爲宗旨),便以"無名"作爲自己的號。無名從神會受法,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廣清涼傳》卷下、《清涼山志》卷七等都可以得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