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3)

分享到:


  是說以禪宗的"以心傳心"的宗旨,宣示佛所證悟的至高精神境界――真如佛性,此即"一心法界";會通禪宗南北二宗的禪法,吸收天臺宗(天臺宗正式創立者智顗曾受法於天臺衡山慧思)的止觀學說,使禪、教(禪宗外諸教)合一:"教"的義理與心法一致,"心"法真正符合佛心――"一心法界";在不違背經教義理的規程的情況下,遵循以"忘心"(實即"無心")爲最高覺悟境界的旨意,從事註疏,宣述真理。
  澄觀到五臺山比無名早,是在唐代宗大曆十一年(776),住在大華嚴寺,在此爲唐新譯八十卷《華嚴經》撰疏,此即《華嚴經疏》二十卷;後又對此書作注釋,撰《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四十卷。貞元七年(791年)應河東節度使李自良之請赴太原住崇福寺講新疏。此後奉唐德宗之詔到長安講佛法,曾協助般若翻譯四十卷《華嚴經》(相當《華嚴經》<入法界品>的重譯),奉詔撰《貞元華嚴經疏》十卷、《華嚴經行願品疏》一卷。澄觀在長安先後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的敬重,多次應請爲他們說法,並且與朝廷權貴臣僚齊杭、韋渠牟、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錢徽、歸登以及地方藩鎮嚴綬、孟簡、韋臯、韋丹等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受到他們的禮敬。
  澄觀應李自良之請到太原講《華嚴經疏》的時候,正是無名到五臺山的第二年。當時澄觀還不很有名。無名應請到太原是何時,有無與澄觀會見?是饒有興味的問題。

  《無名塔銘序》原物因爲年代久遠,其中有字迹不清楚的地方。筆者是據溫金玉先生的筆錄,參照前後文句的意思和其他有關無名的資料加以校訂和重作分段的,雖大部分可以讀通,然而其中仍有文句難以讀通,例如:"才允一齋之請,即順終焉之志",前一句好理解,是指無名接受河東節度使李自良爲他準備的齋食供養,後一句可以解釋爲這樣做便順應滿足了李自良一向尊崇佛教的素願嗎?另外,"寺主法興……身服縗絰如壇所,天追爲先,賢揚後事",最後兩句是什麽意思?是錄文有問題嗎?爲慎重起見,仍保留原錄文,如果今後有新的發現再糾正,並希望讀者指教。

附:
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並序
上都資聖寺沙門慧岌文

和尚諱無名,字方便,俗姓高氏。望出渤海,家於洛陽,遠緒衣冠,近系鍾鼎。既以釋氏命族,故闡而不載。源清其流,慶襲於後,遼敻緬邈,映集千古者,惟吾師焉。
孤高令名,峻削儀錶,修少欲行,習無生宗。初依北祖華嚴,從漸而入;後訪南宗荷澤,自頓而證。至於方廣大乘,漚和波若,投針徹底,遊刃皆空。既不舍於文字,亦不耽著禪味,蓋真解脫人也。
嘗好遊山水,賞玩雲月。囂塵隔處即止,名利起處不居。由足衡嶽、廬山、天臺、四明、虎丘,浮植爲隱遁之所。
晚歲,顧謂道流曰:昔先師能仁,有拘屍之會者,蓋託終示滅之迹也。吾觀清涼山,大聖文殊師利與一萬聖衆,常說妙法。此中境勝,實可棲托。於是杖錫挈瓶,周遊五頂,初止清涼前峰鐵勒蘭若。
河東節度使李公自良、都虞侯張公瑤,頓開浮雲,得見明月,手禮疏遣,供於五台。師以佛法付囑王臣,辭讓不獲,杖策出山。元戎親擁旌旄,備列華蓋,郊迎野送,意傳香火。才允一齋之請,即順終焉之志。
吾師所遊履處,都人士女,填城溢陌,駕肩拜首,欲聞半偈。師乃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當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即真乘了義之說,可遵而行之。言訖,辭衆歸山。都城碩德,大將以下,皆降車步從,或爲前導者,不可勝數。其感動人神,一至於是,豈造次論其德之深淺也。
自都還山,便止佛光精舍。貞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齋飯之次,無疾而終。滅度之日,晝結霜露,夕則陰凝,乃至終月,曾不開朗。又儼然跏趺,如入禪定。始從初七,逮於終七,顔色熙怡,觀禮驚歎。識者雲:蓋定力所持耳!享年七十二,僧臘四十三。元戎將幕,遠嚫金錢,飾終寶塔,即於寺中峰,爲全身舍利之所也。
寺主法興,本非師資,圖慕道德,身服縗絰如壇所,天追惟先,賢揚後事。門人道常,仰荷慈緣,廬於塔所,禪誦不輟,食百不甘。其餘門生,泣對松月。岌未能亡筌,滯於文字,恭承教義,乃爲銘曰:
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括此舟楫。
吾師恒化,代之陽塔,□於松下,松月蒼蒼。

大唐貞元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