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的大乘佛教(2)
时间:2008-06-20 11:0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圣严法师 点击:
二、大智度论卷一百,则说文殊与弥勒带同阿难,于铁围山结集摩诃衍(Mahayaan大乘),
三、金刚仙论卷一,也说在铁围山外,二界中间,结集大乘法藏。
四、真谛及玄奘所传,则说第一次王舍城结集时,别有窟外的大众结集,其中有大乘经。
此等传说,若从史实的考察,可信的成分很少。晚出的小乘圣典,特别是大乘圣典,在数字上每喜运用印度的通俗观念,动 以八万四千或恒河沙数作单位,然此仅作为数字很多的象徵的统计。
以上四说之中,唯第四说略为近乎事实,那是由于富楼那长老等的未被邀请参与第一次结集,而附会产生;因为从此种下了第二次结集的因,第二次结集造成了大众部的分离;大众部的开展,即催促了大乘佛教的成长及成熟。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兴起
大乘兴起的原因 佛灭之后,大乘的暗流虽在潜移默化,却未能影响到它所处的时代思潮。直到西元纪元前后,大乘佛教依旧保持缄默的状态。
促成大乘兴起的原动力,乃是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则尊源于大众部的“现在有体”之因缘生法的基础。在大众部中即唱有“世出世法,悉为假名”的口号“据南传的论事一九.二的记载:制多山部(案达罗地方的大众部自由派)主张“空性含于行蕴”之说,此即是缘起空性的教理。
般若思想为大乘的先河,般若出于南印案达罗地方,已为近世学者所公认。在现存的小品般若经中也说:“此般若波罗密多经,(佛)灭后起于南方,从南方进于西方,从西方进于北方。”这已暗示了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生于南印而成熟于北印,西北印本为婆罗门的教区,所以流行梵文;为投合梵文环境,传来中国的大乘圣典,也均出于梵文本的翻译。
因此,大乘佛教,既是小乘佛教(大众部)的延伸,也是对于小乘佛教(特别是有部)的反抗,它使得被小乘佛教定型而几乎僵化了的佛法,重行回转到佛陀的本怀而复活起来。大乘佛教站在出类拔萃的立场,南以小乘(Hinayana)之名贬低部派佛教的地位。同样的,部派佛教特别是有部的学者,站在自以为是正统的根本佛教的立场,对新兴的大乘佛教,起而还击,唱出大乘非佛说,大乘是魔说的口号。到了无著的大乘庄严经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又竭力为“大乘是佛说”而辩护。若从实际上说,双方均有理由,也可以说,双方均有一点偏激,因为小乘既由原始佛教而开出,也是大乘佛教的源头,未必全是自私自了的小乘;大乘既有原始教理的根据,纵非皆出于佛说,何至于即成为魔说!这一现象,若从其结果说,也都值得尊敬,倘不如此,新旧思想便分别不出,因其相反适相成。到了法华经中,大小三乘会归一乘,便调和了大小之争。大乘佛教的圆熟,得助于有部的思想基础者很多,有部对于唯识的成熟尤其有功。
发起大乘的人物及思想 大乘运动的骨干,无疑的,有两种:
一、声闻僧团中的比丘们:大众部的比丘们,从来便是进步自由的,大天是其典型的代表,也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先知先觉者。后来由大众部的案达罗派而影响到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终于开出大乘而化入于大乘之中。
二、自由思想的在家信徒们:向来的上座僧团中,在家众依出家众而修学佛法。此时出现的大乘圣典,却多以在家菩萨为宏法的中心人物,例如“维摩诘经”、“胜 夫人经”,不仅僧俗平等,男女平等。乃至维摩诘经要将舍利弗作为声闻比丘的代表人物,大事奚落,藉以嘲笑固执保守的比丘僧团。
这是说明思想的趋势,却不必即代表大乘佛教的全盘史实。大乘佛教固然摒斥小乘行者的保守风格,大乘佛教的圆成者及发扬者,从史实的考察而言,仍是出于比丘僧中的历代大师。
另外,我们已屡次说到的所谓时代思潮,也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佛教内部的相互激荡:部派与部派之间,乃至在同一部派之内的学者,也相互发明,彼此批判,这是为了法义之争,而构成的现象。旧思想在争持不下之时,往往即有新生一代的思想继之而起。
二、外教及外来思想的攻错: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当佛教的气运压抑了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学派之际,也正是他们企图重整旗鼓之时。例如大战诗的“薄伽梵歌”,此时已成立;数论及胜论等的外道哲学,此时已完成了体系;新的婆罗门教维修奴派及湿婆派,已趋于隆盛。他们对于佛教的攻击是不容忽略的。佛教一旦遭受攻击,就会发现自身在人为方面的弱点,同时也发现了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或发挥所长扬弃所短,乃是必然的结果。同时,我们已说过,南印达罗维荼族的文化,北印来自希腊及波斯的文化,佛教也在容忍的精神下,在不违背佛陀本怀的原则下,容受了它们,融化了它们。经过数番的大开大合,大乘佛教便达于鼎盛。
部派时代的大乘学者 我们不能不说,初期大乘圣典的渐次结集而公布于世,乃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进步思想的无名学者,他们在默默中为了发扬佛的本怀而工作。直到龙树菩萨出世,集数百年无名大乘学者的工作成果于一身,予以归集整理著术发扬,才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但是,在龙树之前,至少已有了下列数人,确已具有大乘思想:
一、龙军:这就是弥兰陀王时代的那先比丘,从那先比丘经看,他虽是罗汉,所作的问答亦多为小乘的范围,可注意的,便是他以为佛对“去事、甫始、当事来”,“悉知之”。佛能悉知三世诸法,同时也主张佛的智慧能对人的“从心念至知苦、乐、寒、温、粗、坚,从心念有所向,佛悉知,分别解之。”佛是全知者,佛智是无边的,这就含有大乘的先驱思想了。
二、肋尊者:这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也就是促成第四次结集的人物, 但他已经接受了由南印传到北印的般若思想。所以他的学风,取直要而厌烦琐,与有部发智论系的学者颇有不同。同时他对方广经的解释,竟说:“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
三、世友:这是第四结集中的重要人物,著有异部宗伦论及界身足论,他本是有部的小乘学者,但在真谛译的部执异论、玄奘译的异部宗轮论、玄奘著的西域记,均称他是大乘菩萨。西域记卷三也载有世友的自白:“我顾无学,其犹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他对小乘的无学罗汉,也看同” 唾“而不向往,他所求的乃是佛果,这便是不折不扣的大乘思想了。”
四、马呜菩萨:
马呜菩萨 马呜(Asvaghosa),大正藏史传部有“马呜菩萨传”一卷,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传说他生于中印,本学婆罗门外道,长于音乐及诗歌,声誉著卓,后为肋尊者所论破而归依佛教。马呜的著作很多,现存于藏经中的有:①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译。②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真谛译。③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日称译。④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罗什译。⑤佛所行赞五卷,昙无忏译。⑥十不善业道经一卷。日称译⑦事师法五十颂一卷,日称译。⑧六趣轮回经一卷,日称译。其他著作,未见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