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小乘佛教史 >>

部派佛教的分张(3)

分享到:

  上座十一部 上座部最初分派,出了说一切有部,据说上座的根本部者,因见解不同而离开了旧住处,转到了雪山之麓,成为雪山部。所以,连雪山部算起来,上座虽称十一部,却有十二部的名目,可资介绍的则仍为十一部。
  一、雪山部(Haiavatai):十八部论称此为“先上座部”,部执异论名此为“上座第子部”,异部宗轮论名为“本上座部”。但此部的宗义,大多与一切有部相反,倒与大众部接近的多,采用大天五事,即其一例。又主张没有“中有”,亦与大众部一致;一切有部是相信有情众生在“欲色界,定有‘中有’”的。因此,根据大人部及分别说部(如大史)所传,则将雪山部列入大众部的末派。据印顺法师的推定,仍以有部所说的为当。
  二、说一切有部(Satsiputriyah):此部思想严整而广博,当以另节介绍。
  三、犊子部(Vatsiputriyah):部执异论称为此“可住弟子部”,唯识述记又称此为“皤雌子部”。此部是继承舍利弗阿毗昙的思想而来,对此思想之不足处,加以补充的解释,由于所见不同而再分裂。此部虽自上座部分出,却受大人部教义的影响很深,而一般学者均以舍利弗持有大乘思想,故在犊子部,将如来一代教法分为五藏:过去、现在、未来(此三是有为法)、无为(无为法)、不可说(非即非离蕴之我),此五藏的“不可说藏”,就仿佛于大乘的如来藏了。此部以本体论的中心,便是“非即非离蕴我”的不可说藏,破斥凡夫的“即蕴我”及外道的“离蕴我”,而以非即非离蕴我作为诸法的本体。因此,这一不可说藏,又相似于大乘阿赖耶识的思想了。但此部仍执有一个诸法本体的“我”,故被清凉国师在华严玄谈卷八中评有“附佛法外道”。然有其虽未及于如来藏或阿赖耶识的境地,却为大乘的唯识思想先铺了路。
  四、法上部(Dharmottariyah):文殊问经称此为“法胜部”,十八部论音译为“达摩 多梨部”。
  五、贤胄部(Bhadrayaniyah):文殊问经名此为“肾部”,十八部论音译为“跋多罗耶 尼部”部执异论名之为“贤乘部”。
  六、正量部(Sammatiyah):此部是犊子部下四部之中最胜的一派,文珠问经名其为“一切所贵部”,十八部音译为“三弥底部”,部执异论名为“正量弟子部”。窥基的宗轮述记中说:“此部所立,甚深法义,刊定无邪,目称正量,从所立法,以彰部名”。西元四三二年从印度到锡兰去的佛音,在其撰著巴利文“论事注”时,正量部尚在流行,又从西域记知道,玄奘游印时(唐太宗贞观三年至十九年—西元六二九至六四五年),正量部尚多行于中印、南印、西印地方,东印亦有少许;稍后义净的寄归传,也说到此部有三藏三十万颂,并说当时此部行于西印之罗荼、信度地方者最多,摩羯以及南海诸州,亦有少部分传存。可惜在现存的资料中有关犊子系下四部的记载太少,正量部的教义,则见于不知何人所撰及所译的三卷“三弥底部论”。此部也是有我论者,大体与犊子部相同,唯其继大众部末派的思想而将大地,命根等“色法暂住”的思想加以分析,把色法的生灭观,分为两类:①心心所、声光等,为刹那灭;②身表业”、不相应行、身山薪等,为一期灭。因此,若以西方哲学来看,正量部似属于“现实的实证论”或者“经验者”。
  七、密林山部(Sannagarikah):文殊问经称此为“ 山部”,十八部论称之为“六城部”,部执异论名之为“密林住部”。
  法上、贤胃、正量、密林山,此四部所存资料奇缺,据宗伦论说是为了对一偈解释的不同,而在犊子部分为下四派,那一偈是:
  已解脱更堕
  堕由贪复还
  获安喜所乐
  随乐行至乐
  此偈的异解,请参看异部宗轮论述记。但在现存犊子部的教义中并没有此一颂文,现存的“舍利弗阿吡昙”里面也无此颂。
  八、化地部(Mahl Sasakah):这就是传有一部“五分律”的弥沙塞部,北传异部宗轮论说它是从说一切有部分裂,南传大史则说它是直由上座本部分裂,大众部则以化地部为上座部分别说系之一,而与饮光、法藏、铜三部一样。文殊问经称此为“大不可弃部”。十八部论以此为“弥沙部”,部执异论名此为“弥沙部”,部执异论名此为“正地部”、另有“教地”、“弥嬉扌舍婆挹”、“磨醯奢娑迦”、“弥嬉扌舍娑柯”之名。“出三藏记集”卷三说“佛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此部思想,本守同义者,颇类于大众部,末宗异义者,则可继承一切有部。据“成唯识论”卷三所言,化地部的“穷生死蕴”,相当于第八阿赖耶识。据“无性摄论”卷二所言,此部说有三蕴:①一念顷蕴(一刹那有的生灭法)②一期生蕴(乃至到死的恒随转法)。③穷生死蕴(乃至得到金刚喻定时的恒随转法)。由此可知穷生死蕴相似于大乘第八阿赖耶识。此部的本体论,立九无为说,是受大众部的九无为思想启示而成立,其中异于大众部的有善法真如无为、不善法真如无为,无记法真如无为,此善、不善、无记之三性真如的思想,又相似于一切如如的大乘思想;其三性真如及不动无为之四项异于大众部,宜为由大众部过度到大乘唯识,整理成为六种无为思想的桥梁。宗轮论说此部主张:“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此“同一”的意思,似乎是说真智本体并无差别。且其又主张:“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至其末宗,竟认为供养堵婆(佛塔),所得功德少。此也不能不想到化地部己有“吾人即是佛”(人皆可为因地之佛)的大乘的先驱思想了。
  九、法藏部(Dharmottariyah):文殊问经称此为“法护部”,十八部论译为“昙无德部”,嘉祥的三论玄义,以法护为人名,是目连的弟子。这个目连,可能不是佛世以神通著称的大目犍连,而是阿育正时的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lssa),就是那位传称第三次结集的主持人,北传的优婆屈多(Upagupta),也即是此 昙无德,便是他的弟子。如据窥基的宗轮论述记及“义林章”所说,此部有经、律、对法(阿毗达磨)、明咒、菩萨之“五藏说”,但此菩萨藏是将大众部的杂藏改变,其馀四藏亦多同大众部。此部特重明咒藏(Mantra)及菩萨藏(Bodhisattvapitakam),而开后来大乘密教之端绪,日本东密以达摩掬多为龙智菩萨的别名,而达摩掬多与法藏部主Dharma-gupta(法藏)的梵语相同,密宗的龙智。或不即是法藏部主,然亦不无渊源。汉译的四分律,即出于此部。此部承受大众部的思想颇多,所以日本凝然的“通路记”,把法藏部摄于大众部的一系。但它毕竟是上座部的分别说系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