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2)
时间:2008-07-14 11:53来源: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作者:田勇/刘明… 点击:
(三)江西佛学远播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前景良好
江西佛学不仅传播于国内四方,而且在不同时期,通过多渠道流传海外。净土宗教义于唐、宋以后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如今这一带地区佛教东林派,仍尊奉东林寺为祖庭,慧远为始祖。日本净土真宗中,后又衍生出大谷派、高田派等十大宗派,1989年,日本净土宗共有信徒600万之多。1985年,以铃木信光为团长的日本佛教旨奉赞代表团, 代表日本信徒前来庐山东林寺朝拜,并奉赠《大藏经》一部。禅宗是朝鲜佛教的主流,共分为九山、一宗门派,其中大者如曹洞宗于五代时传入朝鲜,称须弥山派。南宋后期,曹洞宗传入日本,并迅速成为日本佛教中一大宗派,1986年,曹洞宗在日本有寺庙15000座,信徒约800多万人众。宋、元时期,黄龙宗、杨岐宗传入日本后也发展成为大宗派,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宗,可谓盛极一时。南禅传入越南后也衍生出竹林禅、灭喜禅等六大门派。至今江西佛学播于日、朝、越、东南亚乃至港、澳、台、欧美等地区,信徒以千万计。国内各地寺院、丛林与江西佛学存在渊源关系的更是不计其数。这种繁衍传播的网状结构为江西发展佛教旅游提供了稳定的海外客源市场。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已成为普通游客感兴趣的游览项目之一,只要产品设计得当,市场开发得法,江西佛教旅游这朵奇芭,必将大放异彩,并成为江西旅游业的拳头产品。
(四)佛教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存,宜于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江西高品位的佛教旅游资源大多远避尘嚣市廛,分布于自然景色秀美的名山大川中,“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江西再次得到印证。庐山景色秀丽,颇得历代高僧的垂青,山上、山下寺庙、丛林屡废屡建,经久不衰,唐、宋时期寺院曾多达300余座,以至全山几为寺院所据, 明初朱元璋敕建天池寺,将庐山与五岳并驾齐驱,称之为庐岳,令九江、南康两府每年春秋合祀天池寺,有鉴于寺院林立、梵宇高耸,明代张率赋诗道“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庐山如此,吉安青原山、靖安石门山、奉新百丈山、宜春大仰山、宜丰洞山、黄檗山、宜黄曹山、修水黄龙山、云岩山、萍乡杨岐山、赣县龚公山、永修云居山、广丰博山等等莫不如是。佛教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存,相得益彰,一个沾地脉之气,一个沾佛灵之光,深山古刹大可借助自然形胜以增强其宗教氛围,洞、石、溪、泉、林木,信手拈来,皆可为寺院所用,如庐山东林寺的虎溪、聪明泉、白莲池、六朝松,云居山真如寺的唐代古银杏、五龙潭,宜丰洞山普利寺的夜合石等等不胜枚举。名刹名山相互衬托,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佛教旅游产品得以综合性开发,佛教旅游项目层次更为丰富而非单调,佛教旅游客源市场更为广阔而非狭小。
三
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产品,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未必就一定能开发出良好的旅游产品。江西佛教旅游资源确实具有高品位,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各地陆续修复开放了一批寺院,并吸引、接待了相当数量的香客、游人,如东林寺、真如寺、九江能仁寺等,但纵观全省,我们不得不承认,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工作还处于启动的低层次阶段,自然也收不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在江西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地方政府思想不够解放,对宗教旅游的开展重视不够
江西有些地区难以正确理解、掌握国家宗教政策,在具体工作中,视宗教问题为雷区,忌讳宗教,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把握宗教问题,如何发展宗教旅游或者漠视不问,或者仅作浅层次开发,把宗教旅游当作摇钱树,使许多开发良机付之东流。例如前几年香港圣一法师(出自真如寺虚云法师门下)在南昌参拜佑民寺时,见寺庙门外民居过多,山门狭窄,主动提出出资购下寺前民居,以光大山门,并提出出资百余万为寺庙重铸大铜钟,后因种种原因,均未能实现。香港黄元申法师(饰演霍元甲者)带几十万资金,来江西朝拜奉新百丈寺,由于接待中的种种原因,百丈寺分文未得。宗教信徒都有尊崇敬仰祖师、祖庭的传统,条件许可时,无不欲跋山涉水、寻根问祖,以朝拜圣迹而后快。发脉于江西,盛传于海外的佛教各宗派信徒,均有认祖归山的愿望,这是江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何况许多信徒还常常乐于捐款、捐物,资助修葺寺院,开发得宜,必将产生良好的多重效益,何乐而不为呢。江西旅游业在全国尚处后进序列,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牌产品也不多,如此优势专项资源搁置不用,令人扼腕叹息。放眼四境,特色旅游、专项旅游如火如荼,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五岳个个奋勇争先,机不可待,时不再来,江西宜思之、动之、奋之。
(二)寺院残破,仅有遗存
江西众多祖庭名山中,不少名寺被毁已久,仅有原址遗存或一二塔林、石刻,让人凭吊当年。如宜丰黄檗寺、修水黄龙崇恩禅寺、庐山大林寺、黎川寿昌寺、峡江东平寺等,应当说地方对重建寺院还是有积极性的,宗教在民间至今尚有一定群众基础,峡江玉笥山脚下群众自建一释、道、儒三综合的建筑,每年竟有数万民众前往烧香朝拜,东乡有一观音石,高潮时,每天竟有上万人前往烧香。从落实宗教政策,发展佛教旅游角度,对一些有较高历史地位,海内外影响较大的祖庭名寺予以重建是可以考虑的。靖安县自筹资金上千万元重建石门山宝峰寺,如今前往朝拜、旅游者络绎不绝,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交通不便,综合接待能力极差
旅游是一项产业,它首先要求具备可进入性,能解决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的交通问题,其次要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娱、购等综合需求,唯此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江西现存佛教祖庭名寺缺乏的正是这些条件,宗教与旅游两张皮,不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江西现存祖庭名寺大多分布于深山莽林之中,地处偏辟,出入极为不便,且寺院基本没有旅游基础接待条件,非十分虔诚的本门信徒,是难以实现“到此一游”的。所以江西省旅游部门多年来只推得出以龙虎山为主体的道教旅游产品,而不见佛教禅宗为主体的佛教旅游产品。在此种状态下,佛教旅游的规模、创汇及其它效益实难提起。即使如庐山东林寺、九江能仁寺、云居山真如寺、广丰博山能仁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等基础条件相对较好,靠近交通要道,贴近城市的名刹古寺,也是基础接待条件不配套,接待少量朝拜香客、海外代表团尚可,普通游客进寺自行游览也行。但与旅游相结合,产生旅游综合效益则仍有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