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唐代释家经疏中的三国故事

分享到:
【内容提要】本文比较了唐代佛教经疏和魏晋南北朝及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人物故事的异同,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在历史上的流播和演变,并进而分析了佛家经疏例引故事的成因与影响。
【英文摘要】Compared the Three—Country Stories of the annotated books onthe Buddhist sutras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the correspondingstories in the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Ruo Guanzhong's Historical Romance of the Three-Country(《三国演义》),this paper tells u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of the Three-country stories.In addition,the author has madea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influence of the ways that theBuddhists quote stories for their lectures.
【关 键 词】佛教经疏|三国故事
   Annotated Books on the Buddhist Sutras/the Three-countryStories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就开始流传着一些有关曹操、刘备、诸葛亮、庞统等三国人物的逸闻趣事。(注:关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三国故事,可参看葛洪《神仙传》、裴启《语林》、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敬叔《异苑》、刘义庆《世说新语》等。)特别是公元五世纪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引书达到210余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内容已相当丰富,极大地呈现了三国人物故事的民间形态。至隋唐两代,三国人物甚至搬上了戏剧舞台,如张飞与邓艾(注: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46-765页。)。这表明,此时三国故事的流播已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释家经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点,前贤时哲关注得还很不够。据笔者所知,仅有一粟及李福清等少数学者有所注意(注:一粟的论文为《谈唐代的三国故事》,文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李福清在其《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则利用了一粟所发现的材料。)。本人不揣浅陋,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阅藏时新发现的史料,再申述如下。

   一

   唐代佛教经疏中最早提到三国人物故事的是初唐的高僧道宣(596-667),他撰成于630年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谈及一个人物具有何种品质才会受人尊敬时,加注云:“似刘氏重孔明者。”道宣之书在有唐一代极为流行,如今存敦煌遗书中即有S.0726,S.1518,S.1815,P.2041,P.2085等50多种抄件,可以说是当时僧尼必读的教科书和佛学入门教材。而且自该书撰成之后,又有多位僧人对其注释,如大觉约作于714年的《四分律行事钞批》卷二十六云:
   注云“似刘氏重孔明者”。刘备也,意三国时也。谓魏主曹丕都邺,今相州是也,昔号魏都;吴主孙权都江宁,号吴都;刘备都蜀,号蜀都:世号三都,鼎足而立。蜀有智将,姓诸葛名高(亮),字孔明,为王所重。刘备每言曰:“寡人得孔明,如鱼得水。”后乃刘备伐魏,孔明领兵入魏。魏国与蜀战,诸葛高(亮)于时为大将军,善然谋策。魏家唯惧孔明,不敢前进。孔明因病垂死,语诸人曰:“主弱将强,为彼所难,若知我死,必建(遭)彼我(伐)。吾死以后,可将一袋土,置于我脚下,取镜照我面。”言已气绝。后依此计,乃将孔明置于营内,于幕围之,刘家夜中领后还退归蜀。彼魏国有善卜者,意转判云:“此人未死。何以知之?蹋土照镜,故知未死。”遂不敢交战。刘备退兵还蜀,一月余日,魏兵方知,寻往看之,唯见死人,军兵尽散。故得免难者,孔明之策也。时人言曰:“死诸葛怖生仲达。”仲达是魏家之将也,姓司马,名仲达。亦云“死诸葛走生仲达”。其孔明有智量,时人号为卧龙,甚得刘氏敬重。(注: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2-53页。)
   这里,大觉的注释中只有刘备说的“寡人得孔明,如鱼得水”一句是与正史《三国志》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注:陈寿、裴松之《三国志》,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728页。)相似。其他所述,皆属当时的传说,因为刘备去世早于诸葛亮,说刘备伐魏与史实根本不合。至于诸葛亮死后助蜀军成功退守之事,大概沿用了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述的传说,裴松之注引之有云: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赶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注:陈寿、裴松之《三国志》,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740页。)
   但是相比较之下,大觉的注释除了引用前人的民间谚语外,其他细节者都是截然不同。它应是当时民间物语的新态。唐代史家刘知几(661-721)成于710年的《史通》卷五有云:“讹言难信,传间多失,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注: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这里便指出了民间把已死去的诸葛亮当作活人来看待的故事流传之广泛,并谓这种传说与史实相去甚远。另外,对于这个传说的叙述,唐末僧人景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十六的注释则与大觉基本相同:
   “刘氏重孔明”者,三国时蜀主刘备也。孔明即诸葛亮之字也,襄阳人也。为蜀主之所重,自三往召之,方出。次,亮为丞相。备常云:“寡人得孔明,如鱼得水。”后令孔明领兵伐魏,因得病垂死,语诸军曰:“主弱将强,为彼所难,若知若知(衍二字)吾死,必遭彼伐,可将大盛土,安吾足下,取镜照吾面。”言讫而终。置相营内,依语为之。至半夜,抽军归蜀。经月余日,魏王有将司马仲达,善卜,卜云“未死”。何以知之,踏土照镜,故知在也,不敢进兵。至后方委卒,时人曰:“死诸葛怖生仲达。”此举俗贤,反况于道圣也。(注: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由此可见,景霄大约是利用了大觉的注本,仅是改动了个别字句,附加了一些说明,如说是司马懿本人善卜,并且加入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说明。其中的关键情节后来被罗贯中采入了《三国演义》中,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中谓孔明临死之际付密计于杨仪,方法是作一大龛,将其尸体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入口内,脚下明灯一盏。杨仪执行密计,果然奏效。当司马懿发觉后急忙遣兵追赶,却见到了孔明之坐像,被惊退。作者于此亦引用了蜀中谚语:“死诸葛脽能走生仲达。”(注:参见《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2-8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