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汉文大藏经中两部“外道”文献及其学术价值

分享到:
   汉文佛教大藏经虽是佛教文献的汇集,但里面有大量关于佛教外的宗教或思想流派
的记述。这些内容多是佛教在批驳这些派别时间接地提及的。但是除了这些在论战中提
及的内容之外,大藏经中亦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所谓“外道”(所谓“外道”主要是佛教
对本教或本教派之外的宗教或思想派别的一种称谓。“外道”又有“外外道”和“内外
道”之分。“外外道”是指佛教对本教之外的其他宗教或思想派别的称谓,而“内外道
”则是佛教中某些派别对与本派观点不同的其他佛教派别的称谓。本文中的所谓“外道
”主要指“外外道”。)文献被全文收录。《胜宗十句义论》和《金七十论》就是这类
文献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两部。本文拟参照中印其他有关文献对这两部著作的内容特色及
在东方文化研究中的主要价值进行简要地分析探讨。

      一、《胜宗十句义论》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胜宗十句义论》是印度哲学中胜论派的一部重要文献。648 年,中国唐代著名高
僧玄奘将其译成汉文。《胜宗十句义论》的梵文原本在印度现已失传,它所表述的胜论
哲学与胜论派另外两部主要经典《胜论经》(Vaisesika   -       sutra
)及《摄句义法论》(Padarthadharmasamgraha)的内容亦有很大不同。因此,《胜宗
十句义论》就在胜论研究及佛教与胜论的关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玄奘被后人看作是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佛典翻译家之一,他极少译较完整的“外道”文献,但却选中了《
胜宗十句义论》翻译,从这也可看出此部文献在东方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胜论派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属于一种“积聚说”,即用各种不同要素来说明世间一
切现象的形成或构成。认为世间的事物是由种种要素积聚而成的。这种积聚说的具体表
现形式是所谓“句义论”。所谓“句义”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胜论派认为世间现
象就是由若干种“句义”构成的。关于“句义”的种类,印度保存的梵本胜论文献(《
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等)一般认为有六种句义,即:实(事物本身)、德(事物
的静的特性)、业(事物的动的特性)、同(既指事物间相对的同的关系,又指事物的
存在特性)、异(既指事物间的相对的异的关系,又指事物的最终差别)、和合(指事
物所具有的自体与属性等的不可分的内在关系)。而《胜宗十句义论》则认为有十种句
义,即在上述六种句义的基础上又加了有能(指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
使它们共同或单独生出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指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
并可使它们不共同或单独生出其他结果的句义)、俱分(是相对的同与异,即把同句义
限于存在性,把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相对的同与异另成一独立的句义)、无说
(指事物的非存在状态)。胜论派的句义论中包含了此派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看法,如极
微论、因中无果论、量论等。
   通过具体比较汉译《胜宗十句义论》与印度保存的其他胜论文献(《胜论经》和《
摄句义法论》),可看出二者有一系列重要差别:
   1.《胜宗十句义论》主张有十个句义,而印度保存的其他文献一般主张有六个句义

   2.《胜论经》认为要达到解脱,除了需要学习六句义的知识之外,还要修持瑜伽,
而《胜宗十句义论》却只提到了“正智”(需要对十个句义有正确的认识)。
   3.《胜宗十句义论》把“俱分”列为一个独立的句义,这表现出它在某种程度上比
《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更强调同与异是相对的思想。
   4.《胜论经》认为感觉有“世间现量”和“非世间现量”两种,而《胜宗十句义论
》却未作这种区分。
   5.《胜论经》中关于神的概念含糊不清。《摄句义法论》第一次在胜论哲学中用神
来说明世界的生灭,而《胜宗十句义论》却丝毫没有提到神的问题。
   6.《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较多地谈到了宗教伦理和信奉吠陀等方面的问题,
而在《胜宗十句义论》中这方面的思想成分却明显比前两者少。
   从这些差别可以看出,如果中国古代佛教高僧没有翻译《胜宗十句义论》,或者这
种翻译在中国失传,那么人们现在对胜论派哲学的了解将是非常不全面的。因为《胜宗
十句义论》的梵文原本在印度已经失传了,仅凭印度保存的文献不可能完整地勾画出胜
论派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轮廓。《胜宗十句义论》的上述理论特色使其在这一学科的
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金七十论》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金七十论》是印度哲学中数论派的一部重要文献。6 世纪中后期,由中国梁陈之
际来华的外国高僧真谛将其译成汉文。印度数论派的不少较早的重要文献已经佚失,目
前人们所看到的此派的较早完整重要典籍是《数论颂》(Samkhya-karika)。《数论颂
》较为简略,许多偈颂需要借助古代注释来理解。《数论颂》的主要注释有五个,即:
《道理之光》(Yuktidipika,约6世纪出现,作者不详)、《乔荼波陀注》(Gaudapad
a-bhasya,约7至8世纪)、《摩特罗评注》(Mathara- vrtti,约8世纪左右)、《明谛
论》(Tattva-kaumudi,9世纪时婆察斯巴蒂·弥尸罗〈Vacaspati misra〉作),再一
个就是《金七十论》。 《金七十论》据一些学者认为,是《数论颂》的各种注释中较早
的一个(注:参见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270~271页,商务印书馆,1989。)。
这一典籍与印度保存的其他梵本注释有一些差别,并不能肯定是由其中的一种梵本翻译
而来。换言之,真谛所根据的梵文原本现在也没有保存下来。数论派是佛教史上经常提
到的重要“外道”之一,佛教的大量经典或文献都提到此派,但作为完整的一部数论文
献,在古代汉译文献中,则仅《金七十论》这一部。研究《金七十论》与其他有关数论
的文献的差别是有意义的。真谛与玄奘同属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佛典翻译家,他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