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大藏经中两部“外道”文献及其学术价值(3)
时间:2008-07-15 16:30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作者:姚卫群 点击:
中国古代翻译的大量佛典中提及了不少印度哲学派别的专有概念,但古代的译法也经常
不统一,因为大量的佛典是由许多翻译者译成的。而《胜宗十句义论》和《金七十论》
则提供了作为一个或一些派别的较全面的系统译法,因为这两部汉译文献作为某种派别
的系统文献来说有一套完整的译法。这为后代人提供了重要的便利。
例如,在印度胜论派哲学中,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是“padartha”。该词现代许多
人译为“范畴”,而在玄奘翻译的《胜宗十句义论》中译为“句义”,后来的古人也多
依此译法。现代中国人译“范畴”多是依据西语的译法(“category”)转译的。但胜
论派的“padartha”与西方一般的所谓“范畴”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梵语的“padart
ha”由“pada”和“artha”构成。“pada ”(句)是“言语”或“概念”的意思,“
artha”(义)是“事物”、 “东西”或“客观实在”的意思。所谓“padartha”(句
义)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而所谓“category”(范畴)一般指反映事物本质
或联系的基本概念或观念,并不是指事物本身或东西。二者严格来讲是有区别的(注:
胜论的 “padartha”也是此派的基本概念。在西语中, 如果一定要意译, 用“ca
tegory”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若直接用“padartha”,似更好一些。)。
再有,如数论派中的“purusa”概念,真谛在《金七十论》中译为“神我”。而今
天我们若按西方语言那样意译,则可能译成“灵魂”(soul)等,将会引起误解。若仍
沿用“神我”这一译语,并作些解释,则较为适当。类似的事例还有许多。总之,《胜
宗十句义论》和《金七十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汉文专有名词,这对现代中
国人理解研究古代印度文化思想有重要价值。
《胜宗十句义论》和《金七十论》在古代就引起很多中国佛教思想家的高度重视。
在近代,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其仍然十分看重(注:如日本的宇井伯寿,奥地利的伏
劳瓦尔纳(E·Frauwallner)和中国的汤用彤等都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我们今天
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中印宗教哲学的认识水准,促进中外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