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禅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浅析(4)
时间:2008-07-25 15:48来源:《世界宗教研究》作者:董 群… 点击:
经过延寿的弘扬,宗密的融合论对后世佛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世佛教的禅教融合、禅净融合、三教融合,实际上都是宗密思想的延伸,所不同的是,宗密的融合论是佛教发展到高潮时而提出的,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一种设想,而后世佛教的融合,则是一种实践,一种现实的行动,而不仅仅限于理论了,是佛教处于理论创造力衰微之际的一种生存策略。
’
就禅教合一而言,宗密的融合方法是以教照心,以心解教,后世佛教的融合,也采取这一方式。一方面讲以心解教,即以禅作为本体来融合诸教。比如无异元来禅师讲:“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这是强调“宗”的作用。紫柏真可说:“若传佛语不明佛心,非真教也。”这也是讲禅对教的本体意义。另一方面是以教照心,即强调经教对禅宗的作用。比如莲池袜宏讲,悟禅必须以经教为标准,“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这与宗密“经如绳墨,楷定邪正”的观点是一致的。
后世的禅净合一,也不出宗密融合论的范围,宗密自己也谈到过禅净关系“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这是以禅合净,不过后世的禅净合一更具体化了。
至于三教合一,在宗密之后大力推崇的,是镡津契嵩,契嵩讲三教都有共同的社会功能,“皆欲人为善”。这和宗密关于三教共利群庶的看法是一致的。契嵩着重讨论了孝的问题,宗密已从理论上详尽分析了儒道之孝的异同,契嵩则在佛家如何行孝的问题上讨论得比宗密更为细致。在契嵩之后,三教合一成为佛教发展的一大趋势。憨山德清认为,三教之形式不同,佛主出世,儒主人世,道主避世,但一个完整的社会和完整的人,都须兼具三者,三教合于一身,如果有缺,则人不为人,“缺一则偏,缺二则狭,三者无而称人者,肖之而已。”从三教对于社会和人的作用来看,三者应该融合统一。三教统一的基础是“我心”,紫柏真可说,“佛不得我心,不能说法。伯阳不得我心,二篇奚作?仲尼不得我心,则不能集大成。”这个“我心”,与宗密作为融合之基础的主观真心是一致的。 .
后世佛教的这种融合趋势及其与宗密思想的关系,可以说明宗密在佛教发展史上的中介地位,是隋唐佛学和宋明佛学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宗密通过对佛教发展的总结,提出融合的观点,后世佛教,正是以融合为基本发展模式。以临济系为首的禅僧对宗密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但宋代流行的华严禅,不能说与宗密无关。
宋代的华严禅是融合了华严思想的禅法,对华严思想,包括对华严类经典的吸收。这种融合在唐中后期五家合宗时就存在了。曹洞宗立五位君臣,其方法论就是华严的理事关系。法眼宗讲华严六相,以此作为本宗的重要内容,用六相圆融来讨论理事无碍关系。云门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从华严方法论看,第一句乃理,第二为事,第三则是理事无碍。沩仰宗的方圆默契,圆为理,方为事;亦是理事无碍。临济宗的四宾主,主为理,宾为事,仍是理事关系。人宋后,以临济系最盛,名僧佛果克勤和大慧宗呆师生俩,都吸收了华严思想。在宋代,对华严的研究形成风气,许多僧入都是从华严经典处得悟,例如大慧宗呆及云门宗人圆通法秀和圆通居讷等。
这种华严禅,追究其始祖,实际上是宗密。宗密既是华严宗人,也是禅宗人,他将华严宗和荷泽宗融为一体,是为华严禅,代表了佛教内部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以佛教融合儒道,而有三教合一,也是华严禅的内容。宋代华严禅,本质上是宗密思想方法的延伸,不过只是其中的禅不再是荷泽禅而已。
宗密的禅学是一个宏大的体系,跨度相当大,涉及到儒道释三教,佛教则包括了中印佛教思想,特别是中国佛教,其中又涉及到禅教两家,以阐发荷泽和华严为重要内容,也包括对佛教其他各宗各教的独特看法,因此,如何准确、恰当地判定宗密的历史地位,是十分艰难的一项工作,但这一工作做好了,对思想史上的许多问题,会有很大的启发。本文从宗密禅学的融合特点出发,提出宗密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上的中介地位,仅仅是一个初步分析,如何全面深入地评价宗密的历史地位,有待于对宗密思想以及其学问背景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