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6)

分享到:


   南宋的儒者编录道学名家周敦颐、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谢良佐、刘安世、杨时中、张九成、吕祖谦、朱熹等人的部分论天道性命和排斥佛道二教的言论,题为《鸣道集》。金朝李纯甫(1185-1231),字之纯,号屏山居士,著《鸣道集说》,以"屏山曰"的形式,对所录217种见解进行驳斥,阐释佛教义理。《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选录其一部分,现有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的江户时期享保四年刻本,但仅录宋儒言论181条。这里概要介绍其部分内容。(一)张载责难佛教流传中国之后,蒙蔽世人,以为"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造成人伦不察,庶物不明。对此,屏山反驳说:"自孔孟云亡,儒者不谈大道一千五百年矣,岂浮图氏之罪耶?至于近代始以佛书训释老、庄,浸及语、孟、诗、书、大、易,岂非诸君子所悟之道,亦从此入乎?"这是切中要害的。儒学是在受到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影响才建立自己的天道性命的新学说的,张载反过来批评佛教阻碍儒者认识天道人伦,是没有道理的。(二)针对程颢说佛教出家出世"绝伦类"、"脱世网"的批评,说程颢仅了解小乘,而不知大乘圆教教理,其实佛教并不排斥世俗事务,"不以世间法碍出世法,不以出世法坏世间法,以世间法即出世法,以出世法即世间法,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即八万四千清凉解脱",佛与菩萨即在众生之中。(三)刘安世(元城)从儒佛一致角度表示,孔子与佛之言"相为终始",但孔子"以三纲五常为道,故色色空空之说,微开其端,令人自得尔。孔子之心,佛心也",如果否定三纲五常,将有祸乱,就不是佛心,"故儒释道其心皆一,门庭施设不同耳"。对此,屏山说他讲的虽有道理,但因为没有了解"华严圆教"之理,不知三纲五常已经在佛开创的"人天乘"、"菩萨道"之内,佛法本来不离世间法,引证求那跋摩对宋文帝之语:"王者学佛不同匹夫,省刑罚则民寿,薄赋敛则国富……"(四)朱熹批评佛老认为在"天地万物、人伦日用之外,别有一物,空虚之妙不可测度",以领悟此物为究竟。屏山反驳说,朱熹实际上已经忘记儒家经典中早就有"形而上学"、"形而下学"之说,竟把言空虚之理者斥之为"佛老之说"。即使是佛教,也非全讲空虚之理,而认为"色既是空",并不认为在有之外,别有个空。他并反对认为佛、儒是"二家",佛教为"无用之学"的说法。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元代刘谧的《三教平心论》。刘谧自称"静斋居士",所著《三教平心论》二卷,详论三教一致,表示在论三教时"不可以私心论,不可以爱憎之心论,惟平其心念究其功",如此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他反对韩愈、欧阳修、张载、二程和朱熹的排佛言论,认为三教各有所司,功能虽有不同,但皆可引导世人为善。他说:"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惩忿窒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雷霆众聩,日月群盲,则同一风化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而三教之意,无非欲人之归于善耳。"此后他分别对三教进行介绍,说儒教以正纲常,明人伦,实施礼乐刑政为职志;道教教人清虚自守,归于静默无为之境;佛教教人舍伪归真,自利利他,受到民众皈依,三者皆不可废。然而,刘谧实际仍认为佛教优于儒道二教。他先从三教的最后可以达到的结果来说,儒教不过是"垂功名",道教是"长生",而佛教却是"断灭生死,究竟涅槃,普度众生,俱成正觉";再从流行范围来说,儒教只行中国,道教可行天上人间,佛教则可"尽虚空,遍法界"。又说儒道二教只是"世间法",而佛教是"始于世间法,而终之以出世间法",在世间法中有五戒、十善,与道教的"九真妙戒",儒教的五常是一致的。总之,佛教与儒教并不相违背,皆教人舍恶趋善,可以有助于世教,使天下坐致太平。

   中国古代的儒者的身份或官或民,情况不一。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儒家的最高政治代表是皇帝,其次是从中央到各级的政府官员,再其次是普通的儒者。佛教僧俗学者的护法著作,就是面向这些人,特别是面向其中的当政者的。从整体来说,中国汉地佛教没有直接或间接左右政权,是处于儒家的依附地位的。由此不难理解,上述的护法著作的作者虽然作为佛教方面的代表,但不得不向儒家方面主动靠拢,反复表示和审辩:一、承认儒家在思想、政治领域的绝对支配地位;二、强调佛、儒一致,佛教不仅不否定儒家的纲常伦理,而且自身的教义中就具有这方面的内容;三、对于儒家受佛、道二教影响而建立新儒学,积极地用佛教的心性理论进行迎合和解释;四、表明佛教无论在贯彻五戒、十戒的戒条伦理方面,还是在宣传善恶报应等教义方面,都可以辅助国家用纲常名教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安定秩序。自然,他们也反复论证佛教比儒、道二教优越,但所强调优越的地方是佛教的出世之教。这对于儒家不能构成丝毫的危胁,而正是这一点,是常被儒者讥笑为空寂无用的地方。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整体上说中国儒教与佛教能够长期和平相处,虽有争论,又能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从而共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各自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