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4)

分享到:


   善书继承了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的“承负”说,把善恶报应归结为“近报在身,远报子孙”(注:《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引自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第9页。),即善恶报应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有迟早而已。而且这种报应不在来世,而是今生或子孙后代。与行善积德思想相应,善书倡导以仁爱侧隐之心利物济人的慈善行为。它劝导富有者要“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施医施药、戒杀放生、代育弃婴、创立义学等(注:《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分别引自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第4页、第7页。),以此积累功德,获致善报。从明清时期善书的盛行情况,可以推知其对民间慈善活动兴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基于重民保民的民本主义思想和儒家仁义学说,历代统治者或者作为仁政的一个表现,或者为了钓取仁义君主的虚誉,大都注意对鳏寡孤独残疾贫病之人予以救助。而佛教传入以后,基于佛教的慈悲观念、善恶报应思想及其延伸福田思想,在南北朝及唐宋时代,先后出现了“六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及福田院等慈善机构。宋代以后,儒、佛、道三教出现合流趋势,尤其在道德伦理方面,佛、道二教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三教合一,宣扬以仁义为中心的王政思想,要求人们行善积德。以上诸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由于上述诸方面的合力,加上社会因素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不断趋向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