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李瑞森副会长说,西山大佛不仅是太原人的大佛,更是全人类的,它属于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田东辉副所长说,西山大佛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无法比拟的。对大佛进行保护性开发时,应把其周边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争取把它做成一个既能体现当地地理文化特征,又能满足信众宗教信仰需求的全国著名旅游景区。
链接
世界“十大佛像”
世界第一大佛是四川省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合处的唐代石刻坐佛像——乐山大佛,高71米,当地人又称“凌云大佛”;
世界第二大佛为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的西大立佛,身高55米,被安置在壁龛内,但与东方佛像却有天壤之别,已被毁;
世界第三大佛在乐山东南的大佛禅寺,释迦牟尼像高36.67米,立足广真如岩半山腰,在中国大佛中居第二位;
在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有一尊35米高的立佛像,位于石窟155窟的东大窟中,仅比我国荣县大佛低1.67米,现已被毁;
敦煌莫高窟第96窟的大佛身高33米,系泥塑之像;
台湾高雄境内的佛光山,屹立在寺院的“接迎大佛”高22米,仅莲花座就有12米,居世界大佛第六位;
世界第七大佛是四川屏山县八仙山的屏山大佛,高近30米,矗立崖壁,气势雄壮,属明代石佛造像;
四川潼南金佛,为释迦牟尼坐像,在潼南县城西三华里的涪江岸边,高27米;
甘肃永靖县炳灵寺石窟大佛坐像,高27米,上半身用天然石柱峰雕成,塑造于唐代;
莫高窟第130窟26米高的倚坐弥勒像。
寻佛记之二·寻佛者
那一月我翻越座座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这一世追逐那尊梦中大佛
踏破青山为佛来
寻佛者一生多磨难
27年前,年近六旬的王剑霓老人踏破青山,在太原蒙山首度发现湮没600余年的西山大佛,在国内文物考古界轰动一时。但由于当时不具备对大佛进行全面开发条件,此后蒙山又一度归于沉寂。
当记者于近日在小店区一处平房见到王老时,他正好要去参加《小店区志》评审会,在孙女的搀扶下,83岁高龄的他拄着拐棍,虽略显瘦弱,但步履依然稳健。
他坐在窄小的木板床上,紧靠暖气,拿着放大镜在看书。他花白的眉毛,长如翻翘的“飞檐”,始终向上。虽因年老患上了眼疾,世界变得朦胧,而目光中却透射出顽强挺立的意志。
一只粗糙的大海碗,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便陪伴着他,吃饭、喝药、喝水,不忍离弃,“习惯啦!”老人说。
小小卧室亦作书房,极为简陋,可见生活之清苦,然而书柜却很多,到处是一摞摞的书籍、资料,这些极富价值的“故纸堆”成了他的终生伴侣。至今,83岁高龄的他仍笔耕不辍,在小屋里坚持三晋文史考证工作。
一向简朴的他,用上了崭新的毛毯与棉被。原来,因天气转冷,晋源区宗教局领导受区委书记张新伟、区长冯霞委托,看望王老,送来了慰问物品。
王老坐姿如佛,讲起当年情景。他的人生际遇可谓奇特,从16岁起就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抗日民主政府做秘密工作,始终追求进步,不料之后的首次政治运动,他被打成“特务、反革命”,在职时始终默默无闻,埋首苦读。
当进入暮年之时,他累积的深厚内蕴终于如火山喷发,先后做了两件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一是发现晋阳西山大佛,并确定其遗址是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二是查明了王氏家族“根”在太原。
更奇特的是,王老一辈子谨遵祖训:“不读日本书,不办日本事,不挣日本钱”,一提起日本人,他就想起仇深似海的杀兄之恨。然而,晚年通过西山大佛,他却同日本佛学家、富山县光明寺住持栗三直隆交成了朋友。
最早拭去大佛积尘
最早拭去大佛积尘的人,正是王剑霓老人。
他说,小时候就听祖父提起过“太原西山有大佛”,这句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一粒种,随时有可能发芽。
解放初,他被分配至原太原市南郊区文化馆,更与文史考证结下不解之缘。正当他准备到西山寻找这尊神秘佛像时,“反右”运动让他突遭“十年浩劫”。身处逆境,他不悲观不泄气,充分利用被迫独居山洞的时刻,重温了幼时读过的《尚书》、《左传》及其他史籍,整理了多年搜集、在“文革”中幸以保存的文物资料,这为他后来查找西山大佛创造了条件。
1979年,重返工作岗位的他已54岁,第一件事就是要继续寻找历来未查明的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他心想,哪尊大佛处“燃油万盆”光能照到古城营村,便是哪尊大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