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名山 >> 终南山 >>

终南山佛教渊源与遗存述要

分享到:
  摘要: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终南山就是中国汉传佛教发展的重镇。尤其隋唐时代,佛寺林立,义学发达,高僧辈出,影响所至,遍及海内外。宋代以后,终南山佛教开始衰落,延及明清,呈抱残守缺状态。近现代以来,屡经磨难,但出于宗教正宗嫡传的传统,无论朝代怎样更替,终南山地区始终受到广大佛教信众和文化人的关注。本文对终南山佛教的渊源和遗存的基本概况作了梳理,试图从一个比较典型的侧面反映我国佛教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轨迹,从而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终南山 佛教渊源 遗存 终南山位于陕西,是秦岭的一部分,以佛教文化积淀的深厚而著名。尤其二秦和隋唐时代,佛寺林立,高僧辈出,义学发达,是许多宗派的发源地,也是许多高僧葬埋的地方。终南山佛教的影响,传遍海内外。宋代以后,终南山佛教开始衰落。但出于宗教正宗嫡传的传统,终南山地区始终受到广大佛教信众和文化人的关注。一直到今天,终南山世俗层面的“隐士传统”和佛教的住山静修传统仍然存在。本文对终南山佛教的渊源和遗存的基本概况作了梳理,试图从一个比较典型的侧面反映我国佛教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轨迹,从而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示。 一、终南山及其概念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是名山,历朝历代关于终南山的地域概念并不统一。概括起来,出于各种不同的指向,终南山的概念有三义。① 广义。指的是今天陕西境内的秦岭。《史记》有“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的记载,这和《括地志》中提到的终南别名“秦山”相一致。《魏略》在记述魏延建议诸葛亮由子午谷攻取长安时,也将终南山称为秦岭。《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终南山的范围是从今天宝鸡到蓝田,意即今陕西境内的秦岭部分:“秦岭,终南,本一山矣”。《雍录》卷5《南山》条记载了终南山的地理范围:“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歧、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②中义。今西安市周至、长安、户县、蓝田四区县境内,是古都长安南面的主要屏障。《山海经》简称其为“南山”。③狭义。今户县,长安一带,《类编长安志》记云:终南山,在咸宁县南五十里,东至蓝田县界,西入县界石鳖谷(今作石砭峪),以谷水与长安县为界,东西四十里。以上三义中,本文取中义,即从西向东,今西安市辖区的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境内的山区。这一地区从地质地理上来说,位于亚欧板块内,属南亚陆间区与中洲大陆区交界的北缘,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秦岭的文化内涵分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自然文化是一个整体,即我们所说的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而人文文化的核心则在这一区三县。另外,从陇东开始,秦岭山脉大的山峰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骊山、华山等,山势各有特点,文化上也各有传统。终南山因为靠近长安,人文特点最为显著,与佛教的关系也最为密切。终南山成名较早,远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名闻遐迩。《左传》说:“终南,九州之险也”。《禹贡》中也有终南山的记载。《诗经》曾多次提到终南山,如《诗经·秦风·终南》写道“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诗经·小雅·节南山》);“如终南之寿,不骞不崩”。(《诗经·小雅·天保》)。终南又名“中南”,意为天下之“中”,京城之“南”。终南山地当古代京城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子午谷、傥骆谷、库谷、武关等山谷是屏障长安和联系关东、巴蜀的要地。《汉书·东方朔》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潭柘一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取给,万姓所仰足也。相对于古代的人口数量,终南山的物产是非常丰富的。2007年6月,秦岭国家植物园在周至集贤镇开建,规划投资15、5亿元,用地458平方公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又引起了新的重视。地理位置险要,容易防守,再加上物产丰富,可以自足,这些构成了古代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要条件。终南山屏障京城,与长安共同发展。尤其北麓地区与长安相连接,古代以来就属于同一行政区域,在文化上也是一个整体。 二、终南山与佛教的渊源 终南山佛教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属于长安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之后开始衰落。 长安佛教以关中为地域范围,向东辐射到洛阳,向西延伸到陇东,北面到渭北高原,南面到汉中盆地,核心地区就是长安城和终南山北麓。五代之前,长安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更由于丝绸之路的关系,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型都市。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内地与西域的商贸发展,佛教就传入长安地区。此后更由于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佛教文化的输入日益频繁。中国的自然地貌相对封闭,古代的对外交流以西方的丝路古道成就最大,其硕果之一就是佛教文化。长安地区成为北传系佛教传入中国后最重要的译传地区,有客观历史的必然性。天时、地利再加上人和,使得早期关中地区的佛教集中了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些僧团,如竺法护僧团、道安僧团、鸠摩罗什僧团,领导了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隋唐时代更是高僧辈出,如开皇三大师、玄奘僧团、以及义净、法藏、开元三大士、般若等等,各领风骚。终南山距京城近在咫尺,梵宇琳宫,遍及山野。在佛教传入的同时,异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三武一宗禁佛”的“三武禁佛”都发生在这里,从这里向全国扩展。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发动的这三次禁佛运动,促使大量僧人携带经像逃入终南山,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终南山佛教,提升了终南山佛教的文化品格,发挥了中外佛教信徒栖隐修行之所和佛教学派、宗派策源地的作用。以僧人的活动也可以看出,五代之前终南山在全国佛教界的影响比较大。仅检索《高僧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早期在终南山活动过的有西域的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阇那崛多等,本土僧人有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影、慧严、道恒、僧略、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谶、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南梁代以后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静渊、玄奘、道宣、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 智俨、善导、道判、慧赜、法藏(贤首国师)、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恽、飞锡、惟政等等。终南山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内,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不少外国僧人也前来终南山学习。在终南山学习的外国僧人中,以古代朝鲜、韩国为最多,有名字可考的达到200余人。名气比较大的有神昉、圆测、智仁、胜庄、义寂、玄范、顺憬、元晓、圆安、慧超、慧昭、慈藏、孝忠、胜诠、道亮、宝壤等等。 五代至宋元明清,“王气东移”,关中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渐次衰落,终南山佛教的发展也是如此。尤其明清时代,终南山佛教基本上呈现抱残守缺的状态。但是,从宗教的神圣性来了解,它的地位与影响仍然是受到后世广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