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佛教渊源与遗存述要(3)
时间:2009-06-01 12: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王亚荣 点击:
五、从净业寺的变迁看终南山佛教遗存 以上对终南山佛教遗存作了鸟瞰式的记述。终南山佛教遗存保留到现在,几乎每一处都经历了非常坎坷的过程。下面以律宗祖庭为例,来具体看看近现代的发展变化情况。 唐代以后,净业寺逐渐衰落,抱残守缺数百年。明代正统二年(1437),住持僧云秀募资修葺。天顺四年(1460),住持僧本泉和沣德寺住持惠海又重修,以恢复祖业。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道宣舍利塔倾倒,至隆庆时(1567)方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严安禅师在这里传扬戒法,去世后建舍利塔。康熙五十二年(1737),诸山长老大德发起,重修了道宣舍利塔。嘉庆十八年(1812),住持僧际桂重修殿堂房舍。道光十二年(1832),监院明川法师修葺寺宇,置办田产,立规约碑记。 中华民国十年(1921),有福建籍法师智海来净业寺,目睹祖庭衰败,曾在南洋募缘,为寺院置田产,供养净修戒德。为了继承祖风,在寺院东山谷修建茅篷数处,以供住山修道的僧人。智海法师曾约请在大慈恩寺慈恩学院主讲的丘希明居士,来净业寺教授法相宗经论。虽然做了多方努力,净业寺总体的情况仍是抱残守缺状态。1949年之前,福建僧人智海领众住于寺内,筹款置田,维修东谷茅蓬。1949年之后,先后有佛心、智真任住持。1949年之后,净业寺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智海法师返回福建后,由智真法师主持寺务,对净业寺的发展与建设做了不少事情,如改净业寺为十方常住,商请诸山建立十方碑记,以净业寺为十方丛林。净业寺及东沟茅篷成为远近闻名的场所,常有海内外信众来这里一面寻觅祖师遗迹,一面静修。1957年,僧众宣布革除旧习,重新明确了净业寺的十方寺院地位。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员住寺调查,确定文物保护情况。1960年,住寺僧众重修殿堂。当时的僧人有明悟、慧净、印中、达瑞、彻刚等,有常住僧人50多名。东沟小茅篷有18处,经常有人觅静修。当时寺内除1位沙弥较年轻外,其余均中年以上,以自耕勉强维持生活。后组织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但粮食仍比较困难。如某年收入粮食仅足供四个月食用,全年缺粮一万六千余斤,须向政府粮站请购。1952年,寺内僧众生活过于困难,政府照顾人民币27元。之后每年略有增加,1953年照顾30元,1954年照顾60元,1955年照顾100元,1956年照顾100元。净业寺处于山林地带,僧众有植树造林的传统。50年代的僧众造林,计板栗林六十亩,苹果树200余株,核桃树300余株,葡萄150架,柿子树500余株。据有关资料记载,1962年时,净业寺占地5亩余,殿宇房舍30余间,种板栗林60亩,柿子林500余亩,另还种有核桃、苹果等。宏德为住持,住20余人,并监管清华山卧佛寺和沣峪口沣德寺。1974年长安县财政局登记时,寺院的负责人是刘顺成,住僧13名,寺院面积为3亩,殿堂房屋共 28间,有核桃树 14棵,柏树 37棵,其它树木31棵。十年文革浩劫中,寺院被废,经像尽失,道宣塔被拆毁。庙瓦草生,一时消沉。1976年以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佛教徒的宗教信仰逐渐得到尊重。1983年,寺僧修葺寺宇佛像。1988年,政府拨专款襄助修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至2000年7月之后,殿堂房舍和树木有了增加,住寺僧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重建道宣塔,恢复了净业寺的规模。由于是律宗祖庭的缘故,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2000年之后,经住持本如法师的努力,对净业寺的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居士群体也发起募捐,重修祖庭。在政府的协助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耗费巨资,用时4年,净业寺经历了一千多年来的第一次大修。新建山门1座、山亭5座、斋堂1座、禅堂1座,另对大殿、寮房、山道等等,都做了整修。经过这次重修,净业寺面貌焕然一新。净业寺的前代遗存也不少,例如塔林。由道宣塔和7座僧人舍利塔组成。道宣被尊为中国佛教律宗祖师。其灵塔约始建于唐,毁于“文化大革命”,后政府拨款重建。塔体为平面六角密檐式砖塔,五级,通高约6米。底层边长1、2米,南面辟券门。之上每面正中辟券龛,层间平砖加菱角牙子跌涩出檐,平砖攒尖收顶。其余7座僧人舍利塔建造年代不一,建造风格不一。喇嘛式舍利塔两座,风格甚古,风化严重。一为石质高浮雕式,依山背崖,六边形基座,高3米余。覆钵状塔身,宝瓶式塔刹。南向正面雕造佛龛,内有跏趺佛像。另一为石构件砌造,高约2米,仰覆莲须弥座,覆钵状塔身,正面为圭形佛龛。其余7座舍利塔均为砖构,其中3座为清代所建,4座为近现代所修,有圆明寂照禅师塔、普通禅师塔、印月禅师塔和妙湛和尚塔等。另外,寺旁山野间还散存有石质舍利塔构件。总的来说,终南山的佛教遗存大致都和净业寺差不多,虽历经劫难,但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