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名山 >> 终南山 >>

终南山与盛唐的隐逸风尚

分享到:

 

 

摘 要: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关键词:终南山;北山;盛唐;隐逸

 

一、南山(终南)与北山

关于终南山的文献记载很多,早在《诗经·秦风》里就有一篇《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唐人李泰所撰《括地志》记载道:“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1](P8)宋人程大昌《雍录》也记载:

“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2](P105)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叫作《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它可以表明自古以来人们便以南山与北山并称。南山距离长安地区极近,而北山则情形大异。所谓北山,蜿蜒于渭水以北,由陇山以东直到黄河岸边,它隔着渭水与南山遥相对望。北山并不像南山那样东西相连接,而是各自成峰,且有间隔,包括岍山、岐山、梁山、嵯峨山、九嵕山、频山等。正是因为北山这样的特点,反而成为朝廷帝陵的绝佳选择,如昭陵、乾陵等就修建在北山诸峰之上。与北山相比,终南山除了诸峰相连、景色秀美之外,它还居于长安城南腹地,而长安城正好又坐北朝南,彼此距离极为便近。文人士大夫们往来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便再自然不过了。当然,居于皇城之南的广大居民历来都对终南山十分向往;而历代生活在南山脚下的人们更是以终南为自豪。

二、终南山的寺观

终南山很适合隐居,历代的高人奇士都对它垂青有加。与它临近的西安及附近地区又正是周秦汉唐以来的政治文化中心。人们便更加向往终南山这奇特之地了。这样的情景在初盛唐时期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

终南山的秀丽景色和天然的地理优势,佛道势力遂迅速地发展起来。古楼观台位于终南山的北麓,传说是周时关尹子的故宅。南北朝时期,楼观台的道教势力不断增长。唐朝建立以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都自称是周代老子李耳的后代,而李耳正是被尊为道教先圣的太上老君。

太宗贞观十一年(637)规定:“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3](P859)高宗李治麟德三年(666):“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4](P90)而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741)时,曾“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5](P213)这就将道教经典的学习和人才的选拔纳入了科举制度的系统。帝王们尊崇道教,盛唐时期更是以道教为国教。道教地位被空前抬高。当然,统治者崇道有其政治目的,而文人士子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把崇道当作一种手段,并不纯属宗教行为。不过,隐居终南修道因近于都城而声名易闻于朝堂,由此楼观台的发展更趋兴盛。这就使得终南山笼罩了一层深厚的道教意味,终南山显得更加神秘了。